褚麗歆 陳琍
摘 要: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努力做到教學與崗位之間“零距離”。為此必須了解企業的需求及畢業生與之需求的差距。本文針對這個問題,不僅論述了調查的企業情況、我校畢業生在企業發展的情況,還主要論述了學生在企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由問題引起的反思。
關鍵詞:企業調查;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心理定位
1 調查背景
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就要努力做到教學與崗位之間“零距離”,二者不僅要“對口”還要“接口。其關鍵在于深化職業學校的課程教學整體改革,創建針對職業市場需求的課程教學體系,建立職業學校與企事業用人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培訓的機制,實行“定單教育”。
針對我院目前生源的現狀——生源質量下降;入學后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對今后就業擇業缺乏信心;畢業生上崗后由于對行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相當多的不安心本職工作因素……由此可見,如何從我院生源的實際狀況出發,參照當前職場在選用員工時對“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將職場與學生的需求、學校的培養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現在從招生——“入口”到畢業分配——“出口”的良性循環。
2 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2.1 建立一個良好完善的測試系統,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升學、擇業有方向、目的性指導。
在學生剛入學時就進行職業傾向測試,通過測試結果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有效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院期間真正學到知識,順利完成由“學生”—“社會人”的過渡,使我院畢業生從整體上能做到“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希望、終身教育有基礎”。
2.2 促進學校課程教學體制改革。
學院課程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重點放在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上,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質量,就要把傳統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徹底轉變為“職場需要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教師教什么”。
2.3 建立職業學院與企事業用人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培訓的機制,實行根據企事業用人“訂單”進行教育與培訓的新模式——“定單教育”。
3 企業調查分析
我院專業設置以計算機相關專業為主,還設置了電子專業及機電專業等。我們企業調研小組成員教師主要是從事電類基礎課、專業課的教學,為了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改革。我們選擇了與學校專業設置相關的行業、企業進行調查。并且跟蹤了有我校在職學生參與的幾個具體項目,了解了企業對畢業生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需求,見表1。
4 發現的問題與反思
4.1 理論與實踐脫節
社會需要;在社會調研中了解到,企業對畢業生最強烈的反映是,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學生的弱點與舊的教學模式有關。以教師為中心的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性思維被束縛、禁錮,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主動性無從發揮。其教學效果顯然不能適應培養現代管理人才的需要。
案例一:對某有限公司調研的過程中,我們跟蹤2010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某畢業生參與做的項目:某辦公室綜合會議中心的設計與建設。該畢業生負責前期的布線與動力連接、多功能廳燈光、音響的設計與控制工作。遇到的問題:與甲方恰談會議室的供電系統:甲方在裝修前應由乙方提供一份完整的動力系統安裝要求說明書,既墻體內的走線要求、容量、是否要求設置專用的分路配電盤,每路的容量,是否需用專用的電源插座,能否與會議室的其他設備共用等。甲方急需容量要求進行墻體走線,現場工作人員該畢業生不能及時提供容量說明。
實際上利用公式I=P/U,很容易計算出每個設備所需的電流量來,只是學生不知道用。如果在課堂上,劉嵬同學一定會計算功率。可是在實際工作中,短期內很難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反思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促進學生適應崗位,提高專業能力。
采用案例教學法:利用實際案例將知識點引出,加強知識的實用性、直觀性認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看的見,用的著。這就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及教學責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并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貫通;既要求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教案,又要求教師對現實中的問題保持高度敏感,不斷地在實際中求索適宜教學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可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活躍進取的狀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4.2 社會需求與學生的職業心理定位存在差距
我們調查的企業都是從事視頻會議、計算機網絡系統、表決同聲傳譯系統、智能集成控制和后期制作系統、遠程教學等。這些企業與我校的專業設置非常對口。從2008年開始接收我校的畢業生,專業有計算機、電子技術和BITE班的同學。在與學生和企業接觸中在跟蹤企業項目調查中發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需求與學生的職業心理定位存在差距。
案例二:電專業的學生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比,在我們調查的企業中電專業的學生成長速度快,在企業的適應能力較強。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適應的時間較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已在企業工作一年多了 ,有的還是不能獨立承擔任務。今年要面臨畢業電專業的同學在同一企業實習剛剛三個月,已能獨立承擔項目的技術支持,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而且在這些企業中的學生參加過畢業設計的同學與沒有參加畢業設計的同學比較,經過十周畢業設計且在畢設過程中能獨立認真完成設計的同學適應崗位周期短、能力強,很快在行業中突顯成績。
反思二: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全面接受知識,處理好職業定位與個人興趣之間關系。
學生需要:在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較濃。考到我們學校的學生90%奔計算機專業來的。他們及家長潛在、直觀的定位就是學習計算機,學電類的課程無用,潛意識中就不接受這些知識,一心想的就是我畢業后搞網絡,跟計算機打交道與電無關。事實并非如此,他們對職業的認識非常簡單膚淺。我們教授電類課的教師如何調動非電類學生學好這些課程,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廣泛的空間和職業素養呢?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教師設計耐人尋味的實際教學案例。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具有實際效應(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案例教學,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接受知識與主動探索并舉。
4.3 綜合職業能力素質的培養
我們在對企業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許多畢業生不知道缺少綜合職業素質。
案例三:BTEC的某同學在校期間是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學生,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好評。在麥斯通公司經理辦公室文秘文案工作,主要從事標書的前期的文字技術資料的整理工作和工程后期的驗收資料的整理等工作。在工作過程中辦事效率高,與同事合作愉快。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同時也為學校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的信譽。但她有一個缺點:做完自己的事情后,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坐不住,在辦公室內串崗。主管領導提醒幾次后,自己受不了,剛滿實習期就辭職了。領導和同事都很惋惜。還有,由于我院的學生在單位表現較好,該公司想再招幾位學生做技術支持,我們就幫助聯系了幾位學生,其中有兩個學生約好下午兩點去面試,到下午了六點下班時間也沒有露面且沒與對方打招呼。還有一位學生面試后留下了聯系方式,公司的主管領導與其聯系時,我們的學生回答說:我現不方便與你說話,我正在和同學在外面吃飯。
反思三: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在與企業交流中,我們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很小,但這些小事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學生的綜合素質,反映出我們的學生閱歷淺,為人處世不講究方式方法;在職業的選擇上可能由于很小的一件事一句話,使自己失去了一次擺在面前的機會。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我們每位教師急需思考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BTEC的教學方式,BTEC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位著稱于職業教育界。把學生的職業能力分為兩個部分: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專業能力是從事特定職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通用能力是可轉換的能力,跨職業的能力,他不受專業的限制。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我們教師應把通用能力的培養確實落實到每一節課中去。
由此可見,我們要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大多采用的代理式教學方法,即教師負責“傳”、“授”、“解”,單項信息傳遞,灌輸知識;而學生則處在“接”、“受”、“聽”位置上,是被動的接受者的情況。這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要求,而要以能力為本位作為出發點,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所有內容的設置、編寫都應從職業需求的分析開始。
5 結束語
①通過與企業和在職畢業生接觸,對我們觸動很大,以前從沒有思考的問題進行了思考。過去認為與自己無關問題,實際上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②對教學改革的認識更清楚明晰,并且改革的方向思路更明了。對教學改革能夠身體力行,主動完成。
③不足之處,調查的企業和學生有限,反映的問題比較片面。
④對教學的反思上也主要集中在我們教授熟悉的課程上。
參考文獻:
[1]霍蘭德職業能力測試.
[2]比較教育學.
[3]BETC通用能力.
[4]蔣乃平的職業教育課程.
[5]教改教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