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賢 甲華
摘 要:健康服務業是新興行業,運動健康服務是健康服務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普及與加強,運動健康需求增加,運動健康服務業在高校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分析高校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背景、現狀和問題,探討高校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運動健康服務業;高校;消費需求;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69-02
國民健康是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務業是關系著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務業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到2020年我國的健康服務業預計將達8萬億以上。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專業運動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隨著健康需求的暴漲,大數據等對社會的影響,人類社會在從信息時代經由知識時代快速向智能時代發展,運動營養以及健康設備和環境等傳統行業向智能化發展,競技體育、專業運動、運動營養以及健康設備與環境構成了大體育健康服務產業。
一、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健康服務業是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以體育運動為主要手段的相關服務,運動健康服務是健康服務業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體質測試、運動健身指導、慢性病運動健康指導、體育運動培訓、運動康復指導、運動器械、運動設施改造、運動健康網站、運動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3 700萬,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是構建大學生體育服務網絡的理論依據。高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強調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意識。不管是運動隊、普通學生甚至弱勢群體學生等,學校體育必須遵循“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基本規律,通過學校各部門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組織和保障措施。
我國政府即將出臺的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各項政策來看,意味著體育健康產業正處在一個政策利好階段,體育健康行業變成了政府、社會、市場、大眾的四輪驅動,這也意味著政策環境會越來越靈活。
二、運動健康服務業在高校的消費需求
1.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以政府為主導,以提高3 700萬大學生健康服務水平為目標,高等院校協作企業、醫療機構進行平臺建設、系統運維、市場推廣、健康服務、臨床測試與應用,最終提高高校大學生健康水平的協同創新模式。高校學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監測、健康服務的良好體驗、健康服務大數據分析,構建“互聯網+”醫療與健康服務開放共享平臺,依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
2.運動健康保險需求。數據顯示,美國的運動健康保險市場高達千億美元。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戶外運動等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學校、個人購買運動傷害類保險。
3.大學生健身服務需求。隨著體育價值觀的改變,體育健身觀念的建立,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高校男女對健身需求有較大差異,男生主要是健身鞋、體育賽事、羽毛球、籃球、跆拳道、臺球、器械運動等,女生主要參與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運動,高校付費健身活動需求也不一樣,花錢買健康在高校也越來越被大學生接受。
4.運動心理健康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學生的運動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該從治療模式轉向預防模式、發展模式,服務的人群應該從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轉向更多的普通學生。運動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普及心理知識,預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質。要讓心理健康服務有良好的效果,必須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以學生最能接受的形式進行相關的教育。
5.運動科研服務需求。《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首次提出“科技興體”的戰略目標,“科訓結合”是運動訓練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模式,運動訓練是人體的訓練,應加強運動人體科學的研究,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師和運動生理實驗室可以承擔高水平運動隊的科技服務。隨著科技的進步,高新科技在體育健康產業中的比重越來越重。
三、高校運動健康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1.高校健康服務定位不清。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得到國務院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頒布了《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等,但缺少相關文件對高校健康服務業做出具體指導,高校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定位很模糊。從傳統來看,高校的健康服務主要以公益為主、盈利為輔,面對幾千萬的大學生群體和健康服務龐大市場,大學生既是需求者也是傳播者,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平臺,高校具有服務社會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門對高校的健康服務業重新定位。
2.健康服務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務更多的是強調其公益性,比如公共運動健康服務,這類服務的供給者是不會獲得理想利潤的,比如公共體育教育、運動會、體育心理健康咨詢,因為市場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這是運動健康服務領域中市場失靈的領域,高校運動健康教育等這類公共健康服務,想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是相當困難的。同時,在這個龐大需求運動健康服務的人群面前,消費者愿意購買運動健康服務,如學生運動損傷需要醫治、藥物、康復理療,需要收費才有可能盈利。運動健康服務行業是一種經濟現象,但我國高校很少應用運動健康服務的商業模式,經營方式和盈利途徑單一,人力成本不斷上升,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
3.弱勢群體健康服務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務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但大學生個體差異大,健康服務的內容、手段、組織保障等都難以滿足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需求。弱勢群體需要的健康服務不到位,學校為弱勢群體學生組織的專門的競賽或活動幾乎沒有。體育部(教研室)、校醫院在為弱勢群體學生開展保健咨詢、運動心理健康、康復理療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務人才缺乏。人才素質影響服務質量,健康服務需要懂專業同時具有一定管理創新,要懂運動、醫學健康知識、實際的操作經驗、管理營銷能力等復合型人才;健康服務業市場化運作,校園健身房、體育培訓、各種體育協會等需要管理與專業人才;提供場館、器材、教練等服務需要市場管理的人才;在網絡與信息時代需要熟知相關知識與運營的人才,等等。
四、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策略研究
1.加強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F代訓練的科學化是提高運動競技成績的必經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場地器材、科學化訓練、生理心理、疲勞與運動營養、身體恢復等健康服務,做好運動訓練“科訓結合”,努力提高教練員和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加強教學、訓練與競賽的科研攻關,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2.政府學校引導與市場驅動結合。健康對經濟發展來說,就是生產力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設、規劃和政策制定及監管等方面履行責任,學校重視并且能夠健全組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社會活力,調動民間資本投資發展健康服務業,不斷增加健康服務供給,提高健康服務質量和效率。在發達國家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保險公司和企業等第三方支付是運動健康服務的最大買單者。盡力拓寬健康服務業的盈利途徑,深入研究市場,在大量市場調研基礎上,研究目標客戶的真實需求。
3.培養健康服務業相關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主要陣地,健康服務必須要有一批管理營銷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支持高等院校體育保健、健康服務、社會體育指導相關學科專業,加快培養營養師、養老護理員、按摩師、康復治療師、健康管理師、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從業人員,建立健全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健康服務業是新興的產業,客戶的定位、產品的設計、市場的開拓、媒體的運作、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專業的管理與營銷團隊。
4.互聯網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數據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運動健康服務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聯的平臺,并滲透到服務體系運行的各個環節。比如在客戶管理環節,所有客戶都要建立網絡電子健康檔案、回訪記錄及提醒系統、電話咨詢虛擬網轉接、客戶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統等。在當下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以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深度融合為動力,逐步完善獨特的健康體質解決平臺,體育健康大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趨勢,必將助力體育健康大產業的順利轉型。充分利用廣播、平面媒體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
5.融入學校創新創業體系?!秶鴦赵宏P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要把發展健康服務業與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健康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彪S著國家對高校體育與健康的重視,大學生對運動健康消費需求,運動健康服務業有很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在管理體制、產品設計、團隊建設創新開發都需要大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把醫保工作的重點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把高校的健康服務業發展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廖小華.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實施科技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3).
[2] 陳永昌.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思路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4,(6).
[3] 潘燕.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健身運動處方的應用與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2,(9).
[4] 聞健.對《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問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5] 張明.高校體育教學中弱勢群體學生教學淺析[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3).
[6] 孟艷輝.高職營銷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8).[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