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從嚴
【摘 要】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 此文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基本體驗,通過直觀比較、實踐操作、合理估算和拓展訓練等策略,讓學生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產生感悟,使之能夠巧妙靈活地運用數感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 數感;啟蒙;累積 體驗;發展;強化
什么是數感?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并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 簡單地講,數感就是人們對數的感覺,是人們對數的直接感知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已有生活體驗中啟蒙數感
對剛入學的學生,每位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簡單的題目,學生都不會做,訂正了很多遍仍無成效,例如“? - 4 = 5”. 沮喪的老師也是十分困惑,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 4 = 5”,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那些能夠建立和4、5關聯的數,有數感的同學,可能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9可以分成4和5,有的同學可能要從5向前數4,得到9. 但是那些數感差的同學可能就被問題難倒了,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教師可以使用“循循善誘”的策略,例如問“這個數字可能是6嗎”?這個提問,學生會考慮未知數與已知數的關聯. 6不行,接下來就要考慮這個數應該比6大還是小的問題,幾次嘗試,終于得到9. 教師要讓他們認真體味9與4、5兩個數的關聯. 這個過程,對于學困生來說,除了需要借助手指、棒棒或小球去感悟關聯外,恐怕還需要一點,就是情感態度,需要他們不懈地努力. 對于教師來說,不能通過反復訂正來糾正錯誤,而是應該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二、直觀比較中累積數感
偉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可以為教師們找出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感官跟前. ”這是因為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逐步獲得理性認識.
在“雞兔同籠”教學中,教師都把例題1中的“35個頭”和“94只腳”分別換成“8個頭”和“26只腳”,這是數感培養的良好開端.
情境導入后,有的同學會猜5只雞和3只兔,這樣就有22只腳,少了4只腳. 數感好的同學就會通過教具直觀,想道:如果我們用1只兔換回一只雞,就多了2只腳,換2只兔就多了4只腳,就符合題意了. 數感較差的同學,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讓他們采用順序列表來感悟,隨著兔的只數每增加1(雞的只數減少1),腿的個數增加2來體驗數感. 在教學中,不作“順序列表”還是“跳躍取值”的具體要求,是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與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三、實踐活動中體驗數感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名譽院長,顧明遠先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數感的培養正是需要通過各種活動體驗,讓他們去“經歷過程”,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積累與數學相關的基本經驗.
在教學完面積單位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憶1平方米的面積的表象,可以讓四名同學展開雙臂,拼成一個正方形,告訴同學們1平方米大約這么大,也可以在地面畫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同學們體驗一下1平方米可以站多少人. 我們還需要布置學生測量教室、籃球場、足球場等一些場所的面積,以便建立數感來估量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較大的面積. 四、合理估算中發展數感
小學數學課標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同學都有自己估算的“標準”,這正是不同學生不同生活體驗.
例如教學:“一本故事書9元,全班44人,每人買一本全班大約需要多少錢?”不同的學生估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認為:“10 × 40 = 400,估計在400元左右. ”有的學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10 × 44 = 440,不到440元. ”有的學生可能說:“9 × 40 = 360,肯定比360元多”等等. 對于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肯定與鼓勵,因為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特有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不但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估算積的理由也十分合理.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淀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強化逐步建立起來. 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深入鉆研教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識的應用,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每個教學環節. 學生應該積極參與數感體驗,多活動、多思考,只有對數有了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才能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數學成績才會提高,數學素養的提升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徐文彬,譯.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石迎春.怎樣培養學生的數感[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3]唐云.淺談小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J].科學咨詢同,2012(3).
[4]任燁.小學生數感培養之我見[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