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麗
【關鍵詞】 數學教學;興趣;激發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109—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獲取所學知識,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相反,若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厭惡學習,學習效果當然很差。因此,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那么,究竟該采取哪些措施,使得學生愛上數學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情境是知識產生的大背景,是學生學習的支撐。實踐證明,適時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引領學生走進數學,親近數學,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開啟創新思維,不斷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揭示知識的發展規律。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筆者以生活為原型創設情境:這兩天家里打算給客廳鋪地磚,客廳長6米,寬5米,準備花費1000元。星期天你和父母一起去陶瓷市場選擇材料,根據地磚的花色、質地你們鎖定了三種規格的地磚。其中,第一種是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8元/塊;第二種邊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7元/塊;第三種是邊長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10元/塊。你能幫助父母算一算,買哪一種地磚不超過預算嗎?實踐證明,這樣別具匠心地創設情境,不僅引導學生明確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還通過生活原型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數學回歸于生活,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趣味練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強烈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師要緊抓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征,力求在教學設計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同時設計具有生動性、趣味性的練習,既鍛煉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數”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準備好100根火柴棍,上課時參與 “數數接龍”的游戲。玩游戲時,要求學生想一想:除了一根一根地數到100,還能用什么方法數到100?引導學生先試著十根十根地數,把十根捆在一起,能捆幾捆?學生一下子就忙開了,紛紛動手數數捆扎。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興奮地舉手回答:“老師,我知道了,10個10是100”。實踐證明,這樣教學,使原本枯燥呆板的數數過程變成了趣味十足的練習思考,學生從乏味中感受到了新鮮,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還認識了數字1,又認識了數字10,了解了它們與100的關系。
三、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知數學美
從一接觸數學開始,數學的美就一直蘊涵其中,教師要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打開學生的眼界,讓其欣賞和領悟數學美。這樣,學生才能對數學學習更有動力,改變對待學習數學的態度,激發學習的興趣。無論是從低年級開始觸摸五彩斑斕的圖片,還是觀看生動形象、畫面鮮明的多媒體課件,這樣輔助教學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展示數學知識的直觀化、形象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啟發學生欣賞數學的美,使之產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利用多媒體演示一幅色彩鮮艷的自然風景,教師一邊用富有藝術的語言描述:“秋天來了,大自然的景觀美不勝收,大家欣賞一下這幅畫。有熱烈火紅的楓葉,有青翠挺拔的松樹,有翩翩起舞的蝴蝶。”一邊用課件提取楓葉、松樹、蝴蝶的圖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圖案有什么特點。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獲得了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繼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從“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原則打造趣味數學課堂,并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開展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