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藝術追求越來越高,音樂表演藝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它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對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帶具有獨創性的個性和作品內涵的共性是兩個重要的特點,在音樂表演中兩者相互轉換,使我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關鍵詞:個性;共性;音樂表演
在音樂中,共性與個性是兩個重要的特征,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它們在音樂藝術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一次完美的音樂表演,既需要表演藝術家不可替代的獨特的表演,同時也不能忽略作品內涵的共性。
一、個性和共性的內涵
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就是指音樂表演藝術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是一個音樂表演藝術家區別于其他表演藝術家的重要的特征。這種藝術個性,是音樂表演藝術家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在藝術家進行二度創作時有機的融合了藝術技巧、生活閱歷、文化修養、音樂才能等方面,形成了一種創造能力,只有通過它,才能使作品充滿了生命力,也使同一音樂作品呈現出了不同的美,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作品經久不衰。而共性既體現在對作品內涵的把握上,也就是對作品的認識能力,對作品要進行真實的反映,同時又指演奏方法上程度相當,表現了音樂藝術表演的規律。
二、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共性是個性形成的基礎和條件,個性是對共性個性化的張揚。兩者關系緊密,是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存在的,他們互為前提、互為條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欣賞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
音樂在不同的時代隨著歷史的發展,由于欣賞主體的改變,欣賞內容的變化,導致欣賞方式也不盡相同,但都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音樂表現的是一種情感,即使是對同一首作品,由于欣賞者對音樂知識了解的程度不同,比如旋律、節奏……再加上欣賞者的情緒、思維方式、文化修養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種不同的感受體現的就是音樂欣賞的個性。
2.表演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
音樂表演不僅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通過音樂美感的表現,將觀眾的心打動,把音樂作品深入到觀眾的心中。音樂表演藝術賦予了音樂作品鮮活的生命。由于表演者個人的因素,在不同的時期,表演者的閱歷發生了改變,感受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帶動情緒有了起伏,多種原因綜合在一起,以致表演者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在對音樂的表達上就不會墨守陳規,表演者自身素質的提高讓音樂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個性化特征。其次,同一首音樂作品因表演者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演出效果。正是因為在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共存,才使得音樂表演更具有藝術性。
3.創作中的共性與個性
每一個時代的作品都有具有創作的共性,那就是符合那個時代的創作手法和創作模式,在此基礎之上,每一部作品,又因為創作者的思維角度不同,選取的音樂素材不同,所以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特征,這種特征是獨特的、別人沒有辦法復制的,體現出作品本身的獨特個性。一是體現在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的不同,音樂作品所顯示出來內涵不同;另一方面體現音樂作品表現方法上的與眾不同。兩個方面是音樂創作者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的有機結合。表演者的共性和個性關系是互為前提和互為條件的。
三、創新帶來突破,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
人們常說,某人的表演沒有個性。這不代表不具備一點表演個性,而是說與別人雷同,造成共性一樣,忽略了個性,與觀眾的期望相差甚遠,沒有達到觀眾獨創性表演的要求,也就是表演者只是在模仿,缺乏個性,缺乏創新。事物都是個性與共性統一存在的,他們是一對矛盾,二者并不永遠都是平衡的。如果僅以表演者的個性來判斷音樂的獨特性,那就太片面了,音樂也就失去了魅力。所以作為音樂表演者可以從模仿開始,但不能在模仿中結束,要充分認識自己,為自己爭取有利于發展的條件,找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揚長避短,把缺點轉化為優點,通過創新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
四、發展表演藝術個性的前提
首先,發展表演藝術個性,就要對一度創作報以尊重的態度。如果想要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也應該在忠實反映一度創作的基礎上在進行創作,即使不可能與作曲家的想法完全一致,也要做到努力接近作曲家的意圖。因此,表演者的基本功應該多元化,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對歷史知識有詳實準確的了解,作品分析入木三分,通過讀譜與研究歷史資料,能夠深刻的領會作曲家的意圖,這是一種的重要方法。
其次,表演者為作曲家和聽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成為了溝通的載體,所以在尊重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還應該尊重觀眾的審美心理。表演者在培養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應該尊重當今聽眾的心理。隨著時代腳步的變化,群眾心理也跟著發生變化,表演者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在滿足聽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要不斷豐富和擴大音樂表演曲目,拓寬聽眾的音樂審美領域,這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同樣的道理,音樂表演家對作品的處理,也應該尊重聽眾心理。但是,盲目從眾或完全背離觀眾的審美趨向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表演者要尊重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那些以為自己不必準備就能上臺的表演者,表面上是不重視觀眾,實際上是不尊重藝術,不尊重自己。只有充分準備,全力投入,才能體現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修養、能力、氣質,這不僅僅表現了作為音樂表演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心,更體現了一個音樂表演藝術家對自己的藝術創造的尊重。堅持三個尊重,就能使音樂表演藝術家的心血,化成受觀眾喜愛的演奏個性,并是自己的水平爐火純青。
個性和共性的存在,才使音樂表演藝術不斷向前發展,不斷進步,也對表演藝術家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樂表演者要有歷史的視界,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同時又要有現實的視界,用現代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情感去理解和體驗歷史的意義和內涵,使音樂的理解和演繹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音樂表演的創造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鄒微.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以三位演奏家演奏《暴風雨》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10,29(2).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1).
[3]余樂.如何把握音樂作品“文本”存在的特殊性——以《十面埋伏》作品為個案研究[J].大眾文藝,2010,(24).
(作者單位:荊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