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順
摘 要:意識形態問題一直是我國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習近平在201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提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并鞏固其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理論和現實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23-02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哲學家德斯圖·德·特拉西提出,隨著研究的深入,意識形態被賦予了政治學、社會學等各領域的諸多含義。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意識形態的研究散見于《德意志形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有兩種表述:一種是認識論的“虛假觀念”,一種是存在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2]。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是人們“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虛假觀念。”[3]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虛假的,更不是否定意識形態這種社會存在形式,而是指建立在“觀念決定世界”基礎上的所形成的唯心的意識形態內容是虛假意識。而這種正確的與錯誤的意識形態的區分主要是否建立在唯物史觀這個科學理論前提下。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利用唯物史觀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既然以往的歷史理論都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意識形態理論得以存在的條件又是什么?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理論分析又進入到社會存在的層面,把意識形態表述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因此,意識形態就被定位于一種特定的社會存在之中,根據社會的整體結構來分析他們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階級斗爭的需要,強調了意識形態與階級利益的關系,“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4]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意識形態固有屬性,有其虛假的一面,但同時也起到了維護階級統治的目的。建立在生產方式上的意識形態,有先進和落后之分。代表絕大多數無產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是符合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其本身就是整個社會的進步意識形態。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面臨的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于變化中的現實實際,發展于復雜經濟社會的利益沖突中。因此,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環境的新變化和新趨勢才是研究當前意識形態問題的出發點。近些年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不斷發展壯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被廣泛傳播,但同時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也在不斷蔓延滋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價值觀念多元化和功利化傾向,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嚴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價值標準趨近物化,把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作為奮斗目標,金錢和財富的多少成為社會地位和自身能力的標準。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盛行,帶來了人們物欲的極度膨脹,更直接導致了價值觀念的錯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受到極大地沖擊。在黨的隊伍中,也存在一些理想信念缺失的情況。有些人雖身為共產黨員,但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信心不足,有些甚至出現信仰危機,將馬克思主義拋諸腦后,喪失了基本的黨性原則。而在一些90后、00后青年中,不少人信仰超自然能力,對星座、算命等一些領域有濃厚的興趣,對西方的節日和生活十分熱衷,而馬克思主義被淡化和邊緣化。
2.社會思潮泛濫
當今社會,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儒化”思潮成為影響最大的幾種社會思潮,尤其是“儒化”思潮和自由主義。“儒化”思潮表面上是“弘揚”傳統文化,而實際是把學術研究引向政治訴求,想以“儒家”資本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把自由作為政治思想流派,是政府與公民關系的一種政治哲學,崇尚民主、法治,重視個人的利益,自由主義者首先是一個個人主義者。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又衍生出新自由主義,這種新自由主義特別鼓吹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上,并將個人主義與現代化等同,是自由主義者為個人主義證明慣用的“依據”[5]。最后直接沖擊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最近幾年,又出現了儒化論與“西化論”即新自由主義相融合的趨勢。
3.宗教問題日益突出
近些年來,我國宗教發展有加速的態勢,主要有年輕化、大眾化、知識化和世俗化趨勢,影響日益廣泛。境外宗教勢力對我國的宗教滲透活動突出地表現為主體的復雜性、渠道的多樣性、活動的計劃性、范圍的廣泛性、形式的隱蔽性、手段的現代性、態勢的進攻性、目的的欺騙性,嚴重危及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6]。尤其是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境外宗教傳播勢力,在國內廣泛吸收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為其教徒,傳播其教義,旨在改變國內民眾的信仰結構。
二、影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和沖突
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與之相伴的還有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在這種融合和碰撞中,取長補短,對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會帶來激烈的沖擊。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所以這種沖突也就更多地表現為價值觀的沖突。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不斷地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設置障礙,提出一些所謂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尤其以福山的言論最為突出:“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或許不僅是冷戰或是一個戰后歷史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結束,而根本上就是歷史的終結,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處在人類的意識形態演化的重點,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作為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已經開始適用于全世界。”[7]可以看出,西方在為社會主義設置障礙的目的是用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推廣其所宣稱的適用于全世界的“普世價值”。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成為新時期一項艱巨的任務。
2.經濟社會轉型下文化價值多元化
任何文化都是伴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而改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入全球化經濟金融體系,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在推動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價值的沖突。功利化、世俗化的價值取向對原有的價值體系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社會價值取向和衡量標準越發多元。對外貿易過程中不僅僅是實體貨物的交易,也帶來了精神產品的輸入和輸出,一些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模式和價值觀念也進入中國。一些以文化為包裝、以價值理念為核心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也進入中國,對青年一代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沖擊。
3.科技的發展導致文化傳播的新問題
通信科技的發展助力現代化的信息傳播體系的建設,通過計算機、手機、電臺等電子媒體,借助互聯網、自媒體等平臺,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被廣泛傳播,這種高效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為各國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卻將意識形態帶入到一種更為復雜的局面之中。更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借助新媒體的強大功能控制意識形態話語權和文化傳播主動權,丑化和妖魔化我國的文化價值體系的同時兜售西方的民主和價值觀,嚴重威脅我國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作用
1.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指導文化發展
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它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繼承和發展了其產生之前的人類最先進和優秀的文化遺產,并以實踐為基礎,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立在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歷史地位正確地認識基礎之上,因此,它的基本形式就應該是以對人類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正確反映的哲學、倫理學、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等宏觀意識形態。”[2]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至今沒有過時,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越來越強的生命力,是社會主義中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南。在進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時,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先進性引領文化發展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根基,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建設一直是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馬克思主義集科學性與革命性于一體,它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超越了一般的文化形態,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質,本身就是先進的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進思想價值體系。能夠在各種文化思潮和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官僚主義等價值觀涌現的時代起到引領作用。文化價值從來就不是中性的,始終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對社會起到推動或阻礙作用。越是在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越需要一個先進的價值體系來主導社會的評價標準,否則就會陷入思想的混亂,行為的失常,進而導致社會秩序的失序。所以,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指導。
四、文化自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實踐要求
文化自覺從內容上看包括兩層含義;自知之明和知他之明。既對自己的文化有確切的了解,對外來文化也有相當的認識。這樣做的目的即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能夠自主發展自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選擇吸收利用外來文化,做到融會貫通。當今社會,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地堅持并豐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有之義。
1.堅持文化自覺,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說服力
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首先要做到兩個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8]。
理論自覺即是要不斷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加強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意識形態問題。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增強理論體系的闡釋性和科學性,對一些重大關鍵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構建能夠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實踐自覺即是要提高理論指導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發展規律的認識,科學制定目標和方向,科學選擇發展途徑和戰略,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文化建設,切實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力。思想自覺即是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和向心力,增強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
2.提高文化認同度,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對外影響力
文化認同度是外國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程度,包括對中國的價值觀、發展道路以及發展成就的認同。就文化領域來說,要尤其重視對中國價值觀念的認同。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文化的內在本質,文化差異也更多體現在價值觀念的差異上。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以及被廣泛接受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也包括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導價值觀。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要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屹立在這個民族之林中,民族個性越鮮明獨特,世界性就越持久和突出。這就需要以文化自覺為觀照,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使之深深地扎根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之中。因此,認同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是對中國人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包容。
3.提升文化自信,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競爭力
樹立文化自信就要以自信的精神、態度和行為向世界傳播中國精神、發出中國聲音,提升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競爭力。首先要對中國精神做出具有世界意義的闡釋,既要反映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又要體現世界內涵,讓世界人民更清楚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權奠定價值理念基礎。其次要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站在世界發展的高度設定議題,善于把握第一發言權,堅定中國立場,維護國家利益,塑造國家形象。同時,要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9]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始終與階級的存在相聯系。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各種思潮、主義等意識形態不斷沖擊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中國傳統的價值理念,我們必須要加強對西方的意識形態有一個去偽存真的鑒別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防止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和平演變。
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確保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2]楊生平.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應該注意的兩個問題[J].江漢論壇,201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5]劉世衡.新自由主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影響[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6]石云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2).
[7][德]瑪利昂·格萊芬·登霍夫.資本主義文明化[M].趙強,孫寧,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8]王永友.以意識形態為核心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時間邏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4).
[9]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