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言實踐;語言運用;重點詞句;段落結
構;空白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94—01
語文學習就是言語活動的實踐,語文學習的目標也就是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語用能力。閱讀教學中的隨文練筆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課文內容作為寫的材料,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和諧運行。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教材,巧設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語言、內化語言,提高語用能力。
一、抓住文本重點詞句進行語言訓練
詞句是課文的基本構件,是課文主體的基本載體,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中用詞準確、刻畫生動、描繪形象的句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真正實現得言又得意的目的。課本中的每篇課文都有句式優美、結構整齊的句子,對這些典型的句子進行仿寫,不但實現了對課文中經典語句的有效吸納,而且使學生在模仿中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言語,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成功,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找春天》一課時,筆者發現“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聲吧”這幾句話將春天寫得形象生動,語言表達非常有特色,既用形象的比喻,又用反問的句式引出,學生很喜歡這些富有童趣、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會很感興趣地誦讀。于是,在課堂上筆者就讓學生模仿這幾句的句型結構來說一說并寫一寫,沒想到學生以他們獨特的視覺,使富有創造力的比喻如花般綻放。
二、模仿文本段落結構進行語言訓練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很多文章構段方式典型,如,總分段式、并列段式、按時間順序構段、按方位順序構段等,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著名語文教師丁有寬強調:“兒童的學習欲望具有模仿性,要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斷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抓住課文中典型的、示范性強的段落,先結合語境細細揣摩,感受語言魅力,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仿寫訓練。如,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香港,璀璨的明珠》等課中有許多段式都是總分或總分總段式,于是筆者以《天上的云》和《課間十分鐘》為題,讓學生遷移學習,學習總分段式的表達形式。學生通過訓練,很快就掌握了這種總分段式的結構規律,習得了此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提升了語言技能。再如,《開國大典》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以抓住中心輻射周圍之法介紹會場,景物關系一目了然,語言表達條理清晰,非常值得學習。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從語段中找出景物,繪制會場示意圖,思考為什么要先寫天安門廣場,明確順序;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這樣描寫的精妙之處;最后要求學生運用這種方法介紹自己的教室或校園,讓學生在仿寫中提高構段能力。
三、巧借文本中的空白進行語言訓練
南宋畫家馬遠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茫茫寒江,一葉獨釣,舟下寥寥數筆微波,白發漁翁獨坐小舟一端,全神貫注于那隨風流水漂浮的釣絲,除此之外空無一物。畫面雖然大部分是空白,但那種江天遼闊,寒意蕭瑟的氣氛自然而生,空靈悠遠的感覺撲面而來,這一切都在不言的空白中產生。課文中也有這樣“似無卻有”的“空白”之處,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雋永的空白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補充中想象、創新,綻放思維的火花,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比如,從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中阿曼達堅定的話語中感受到他當時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同他爸爸一樣堅強、一樣了不起。但“當時的處境、說這些話的原因、怎樣說的等等”課文中并沒有交代,這恰恰是文中的留白之處,因此,我們可以抓住這兩句話引導學生想象、練筆:“阿曼達是在什么情況下告訴同伴的呢?我們想象一下他當時是什么樣的動作、神態、心理,請以‘廢墟中的阿曼達為題寫下來。” 這個練筆設計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能讓學生產生表達的欲望。進行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容有推動作用,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