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中
【關鍵詞】 化學教學;史料素材;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118—01
化學史是優質的教學資源,能為學生創設各種真實的學習情境,營造生動有趣、基于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把化學史作為“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安排了38個史料素材。依據教材內涵,以史料素材為載體,使之與化學教學合理地有效結合,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建構,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史為線,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好化學的直接動力。化學教學中適時穿插一些與化學知識相關的趣聞軼事、探索路上的一些障礙情景,引導學生追尋化學發展的歷程,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增強學生對化學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學習石灰石時,引用于謙的《石灰吟》,分析詩里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探究詩中隱含的化學反應。學習空氣時,穿插化學史上科學家們探索空氣成分的艱辛歷程。生動的史實素材與教材知識相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二、以史為鑒,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
化學教學不僅在于傳授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還在于向學生揭示并汲取滲透于知識中的科學思想。恰到好處地把一些化學家研究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對待問題的態度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提升化學素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學習原子的結構時,結合原子分子學說的確立過程,學習其中科學抽象的方法。學習元素周期表時,延伸門捷列夫抓住“原子量”,創造性地堅持以化學性質為主制定出元素周期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精選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錫的科學實驗探究。這些都閃爍著化學家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啟迪學生刻苦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以史為鏡,體現化學教育的人文價值
化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從化學發展的歷史看,化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都展示了化學家的人文精神品質,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從化學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歷史看,化學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如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自然資源的過渡消耗、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負面效應。恰當的化學史學習必將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創新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確立科學的正確社會評價,關心地球、關心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用好化學這把“雙刃劍”。
四、結合史料,革新化學教學的方式方法
化學史料情景素材融入化學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需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除課堂教學中引用小故事、視頻、圖片、投影等多媒體手段外,還可運用課外活動形式、校園文化形式和研究性學習模式進行化學史教育。如創建化學興趣小組,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學生閱讀化學史相關書籍;利用校園櫥窗和黑板報開辟化學史專欄,定期整合化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發明成果和相關圖片作為拓展性閱讀素材,營造校園文化隱性課程。指定相關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
五、緊扣目標,立足學生,優化史料素材
化學史料素材的創設必須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吻合,不能刻意死套框架、大量堆砌,也不因課堂時間緊張而泛泛而談。必須立足學生發展,符合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不能超出學生理解能力或知識儲備。同一個化學史資源,可以在多個方面同時發揮作用,教師要根據課堂需要,確定學習知識是適合以化學史為導向的。同時要善于挖掘化學史中的情感因素,從誘發、陶冶、激勵和調控四方面優化教學,促使不同學生與情景素材融為一體,達到深度參與。挖掘、優化史料素材,把握素材“度”和“量”的原則,以提高素材的實效性。
總之,“課”給學生以知識,“史”給學生以智慧,二者相輔相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化學史料的發掘不僅是開發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給力載體。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情景素材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結合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4]GHB06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