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恩麗 李建中
摘 要:教師群體由于工作性質、任務的特殊性,其體育鍛煉行為習慣不僅事關自身的健康狀況,而且很有可能作為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及學生尊崇與模仿的對象,直接影響著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作為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研究的內涵遠不止關注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現狀這一點,還事關能否實現全民健身這一戰略目標。而要搞好教職工體育活動,領導重視是首要條件,領導對體育工作認識的程度越高,教職工體育活動開展的越好,教職工的精神面貌就越向上,體質也就越堅強,就越能適應改革前進的步伐。
關鍵詞:體育文化;教師體育;鍛煉行為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選題意義
盧元鎮曾在《中國知識分子健康與體育參與狀況評析》中指出:進入新的時代,知識分子又面臨著一些新的健康問題。他們是最先面對各種文明疾病的群體,首先他們受到肥胖的困擾,其次承受著各種心理壓力和社會危險,他們大部分屬于亞健康群體,因此更需要社會機構采取一系列措施繼續關心他們的健康問題和保障他們參與體育的權利。
教師群體由于工作性質、任務的特殊性,其體育參與意識與體育行為習慣不僅事關自身的健康狀況,而且很有可能作為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及學生尊崇與模仿的對象,直接影響著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作為教師體育行為研究的內涵遠不止關注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現狀這一點,還事關能否實現全民健身這一戰略目標。
(一)體育鍛煉行為
所謂體育鍛煉行為,2013年呂田甜等指出體育鍛煉是指人在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為達到體育鍛煉目標而做出的一種能動反應,體現人們主體意愿的行動過程。2006年郭志平提出體育鍛煉行為是指在閑暇時間里,以強健體魄、保持健康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具有一定持續時間、運動強度和活動頻率的身體活動。
(二)校園體育文化
2003年楊文軒在《體育原理》中認為“體育文化是在增進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包括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及其規范體育活動的各種思想、制度、倫理道德、審美觀念,還包含為達成體育目標的各種改革措施以及相應的成果。”所謂校園體育文化嚴德一1998年在《校園體育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中闡述到:“校園體育文化是在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等條件依托下,由學校內部有形的體育物質環境和無形的體育社會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校園特色的生存氛圍。”
二、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學校體育文化氛圍越好,校園環境越能讓教師感受到體育精神、運動風貌、健康體魄,教師的體育意識就越強,主動鍛煉的意識就越濃烈。體育是一種具有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行為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更具互動性、平等性、交流性和開放性,良好運動氛圍的營造,能夠使師生間關系親近、融洽,同事間接觸交流更具密切,使彼此充分感受到校園的生機活力和生命氣息,并且在與周圍教師的接觸過程中,影響和帶動更多的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產生“暈輪效應”。同時也能師生互動,“寓教于樂”。
而要搞好教職工體育活動,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條件,諸如領導重視、體育宣傳、場地設施、科學鍛煉等。而在諸多條件中,領導重視是首要條件。
三、以L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L職業技術學院領導歷來重視教職工身體健康狀況,關注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目前已基本形成該校獨特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的完美融合,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實施情況
目前,L職業技術學院學校體育文化氛圍已基本形成,教師的體育鍛煉行為也已基本形成。體育運動硬件設施相對比較完善,有規范的400米田徑塑膠跑道、室內外籃球場、體育館、乒乓球館、羽毛球球館、舞蹈房等場地,開放時間工作日從下午16:30-21:30,節假日從上午9:00-21:30,開放時間較長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一周之中每天有專門的項目指導教練安排,主要由校內相應的教職工安排,基本能夠滿足該校教師業余參加健身活動的需要,對本校教職工的家屬登記開放,促進教師家庭和睦,對其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該校教職工有600余人,具體分以下各類協會: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釣魚、足球、網球、健身協會、瑜伽協會,總共有400余名在職教職工參加了這些協會,每人要求參加至少兩個以上協會,協同參加協會運動時間打卡年度總計時,成為考核每個教師的兩個基本依據。在年末主要針對上述兩個考評依據加民主推薦,每個分院評比多名有運動特長的“運動達人”、“運動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在運動過程當中起模范帶頭作用,同時為廣大運動能力處于中下的教師設置不達標、達標、優秀三等考核機制;對于不達標的沒有懲罰措施,目的在于鼓勵全校教師參與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
(二)取得成效
學校自2013年“每天運動一小時,快樂執教一輩子”倡議書向全校頒布之后,校領導秉承把“健康當福利”發送給教師的理念,鼓勵教師在業余時間投身運動健身,同時校領導融入到教師運動隊伍中。自政策實行4年來,學校教師整體身體素質提高,運動能力有了較大提升,增進上下級關系,融洽同事感情,體重整體有下降趨勢。
空暇時間操場上、體育館里到處都有教師鍛煉的身影。形成了人人享有,人人參與健身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讓體育鍛煉成為校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今天你運動了嗎?”是教師們在課外時間碰面時不經意間經常問起的話題。也有不少教師與學生較量體育技能的場景,師生互動,互敬互愛。
四、結語
因此以教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有必要在體育鍛煉行為方面做個表率作用,從而以點帶面,引導好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從小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祖國的偉大復興最終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與此同時,領導對體育工作認識的程度越高,營造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越好,教職工體育活動開展的就越好,教職工的精神面貌就越向上,體質也就越堅強,就越能適應改革前進的步伐,這可說是一個規律。
參考文獻:
[1]郭良奎.對河南省高中教師健康狀況與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分析[J]體育成人學刊,2006
[2]盧元鎮.中國知識健康與體育參與狀況評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
作者簡介:
虞恩麗(1981—),女,浙江,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李建中(1979—),男,浙江,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講師。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