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嫦娥 楊曉東
【摘 要】教學中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學習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體驗學習的探索的樂趣,獲得信心。使學生向“會學習、會創新、會開拓”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情境 活動 體驗 興趣 秘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一、創設生動的情境,培養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掌握和獲得技能的主要動因是有一個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下學習數學知識。教學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師生共同營造的課堂情感氛圍。情因境而生,境為情而設,情境和諧統一,從而達成了某種境界或氛圍,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教學投入學習生活。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應用中“形變體不變”這一課,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情境:先出示一塊學生熟悉的橡皮泥,將它放入裝了一半水的水杯中,讓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并用記號筆作上標記;然后將橡皮泥從水中撈出,隨即將橡皮泥的形狀改變,這時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再將變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杯中水位和原來的水位相比有什么變化?學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為了證實學生的猜想將變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結果水位和原來作的標記處一樣高。從而引入本課的新內容“形變體不變”。這樣一個情境的創設既新穎又富有挑戰性,還能自然過渡到新學的內容。
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乘環城車到商店購物。課件出示動畫環城車,車上寫有“上車1元。”字樣。由學生自由用各種不同的1元幣值上車,從而理解1元=10角。再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設計新奇有效的活動,體驗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快樂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會學”,并使學生從“會學”中獲取知識源泉,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而新奇的教學方法,動態的教學過程,參與性的教學環節對學習內容具有濃厚的興趣,對數學知識有著探究意向的積極傾向。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把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為情景導入,更能產生濃厚興趣。比如:在“分類”的引入上,用課件展示幾張商場中實物分類擺放的照片,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入課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知道原來這就是分類。學生對生活是相當熟悉的,從生活中產生問題,會給學生親切感,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設計分類動手操作時,我準備了多種新鮮蔬菜、水果、香皂、牙膏、杯子、洗衣粉、文具盒、筆、尺子、本子等卡片和實物,讓學生當小售貨員分小組進行分類擺放。學生很新鮮,熱情非常高,在活動中,有學生把杯子、牙刷和牙膏放在一塊,稱為刷牙品;有把肥皂和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稱為洗衣服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數學又服務于生活。為了把分類這一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生活。這一節課,我設計了作業:1.留意家里廚房里面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2.利用晚上把自己生活柜里的東西分類擺放好。這兩道課后作業題,既培養了學生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的良好習慣,又激發了學生運用數學的深厚興趣,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那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把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體驗成功的點滴,增強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信息反饋進行激勵和強化,使學生從反饋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創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課堂上的每一道小練習、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每一回實際問題的解決都是學生成功的體驗。作為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比如,每上完一小節需要檢測時,鼓勵孩子相互出題,相互評價。人人參與出題、答題,孩子們自然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檢查,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并在快樂中享受到了成功的體驗。
四、重視評價的激勵,拓展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動力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于他人的肯定,這是外在的激勵;另一類來自于對學習本身的成功體驗,這是內在的激勵。在評估中得到肯定,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外在刺激。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賞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課堂上,我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勵式的評價。“你們聽,這位同學說得多完整啊!老師真佩服他!”“你說得真好,如果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還有誰能超過他!”……這些話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這些激勵式的評語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在潛意識中產生向表揚目標努力的追求,對學習的態度是樂意的、主動的。當學生遇到困難,回答不出問題時,我便說?“你肯定行,再動動腦筋,好好想一想!”“真不錯!聲音稍微響亮一些,同學們就聽到了。”“老師知道你一定行!”這一切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學生在一種積極的情緒中進行思考和學習,感到學習是一件開心的事。
創設生動的情境、設計新奇有效的活動、體驗成功的點滴、重視評價的激勵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興趣是教學成功的秘訣。以趣促學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勇于探索,而且還能使學生向“會學習、會創新、會開拓”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