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劍平
摘 要:2015年11月的9天內,高層頻繁對“供給側改革”表態,顯示出了高層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已經從以前的重視需求管理轉向了重視供給管理。我國人力資源供給中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農民工,這一部分人迫于生活的壓力,從農村輾轉來到城市,但卻長期面臨著類似于“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等非常多的影響其生存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已經進化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能不能管理好、引導好這些新生代農民工,提升他們的素質,將直接關系到供給側改革的成敗。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供給側改革;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31-02
“供給側”是相對傳統的“需求側”來說的。以前老百姓熟知的投資、消費、出口等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俗稱“需求側”,與此對應的便是“供給側”。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競爭力,使之形成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供給,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二十年前,我國消費動力不足,所以要刺激需求。現在有了消費動力,但企業生產的產品卻滿足不了消費需求,所以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一個最近常被提及也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蘋果手機和日本的馬桶蓋被中國消費者哄搶,這說明我們并不缺乏需求側的消費能力,而是欠缺供給側的好產品。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素質現狀
(一)身體素質總體偏差
相對于城里人而言,由于收入、飲食和醫療條件等方面的差別,新生代農民工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浙江省勞科院的一項調查表明,就生理功能來說,新生代農民工的身體狀況至少落后于城市同齡人5~10個百分點。其原因,一是由于長期從事量大、時間長、強度高的體力勞動,長期處于疲勞不堪的狀態;二是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長期遠離家鄉無人監管形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利于身體素質的增強。
(二)心理困擾多,容易心理失衡
與城市同齡人一樣,新生代農民工朝氣蓬勃,渴望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但卻由于念書少,薪水高的工作總是與他們無緣;他們渴望被城里人“看得起”,但總是遭到排擠和刁難,熱情和自信常受打擊;年輕的他們正處于戀愛的季節,但總找不到情投意合的異性朋友。因此,面對與城市同齡人間巨大的差距,自卑、焦慮、迷茫、失落等多種心理就會困擾他們,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就會因此失衡,甚至做出極端行為。
(三)法律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職業道德意識相對淡薄
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身上積淀了許多與城市生活不相協調的觀念和習慣。特別是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包括公共秩序意識、公共衛生意識、愛護公物意識等。更嚴重的是,他們并沒想到過要改變自己,依然我行我素。
由于戶籍的限制,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在單位享受不到正式職工的同等待遇。這種差異的存在大大影響了他們的職業道德。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道德方面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不夠敬業、不夠誠信、不夠自律。
(四)沒有經過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動技能偏低
統計數據顯示:大比例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建筑業、采掘業、餐飲業從事簡單體力勞動。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外出務工是通過親友介紹的,沒有遵循“先學習后工作”的流程;很多人對自身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抱著“混口飯吃”的心態,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訓;另外,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途徑也根本不了解。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勞動技能偏低的農民工是難以適應大城市對高級藍領的需求的。
(五)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三成
據“中國勞動力市場網”發布的信息,2015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的需求占比68.2%。然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0%左右。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能正在迅速取代簡單體力勞動,如果新生代農民工所受教育的程度不能快速提升,未來,70%的農民工們將會被城市淘汰。
二、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管理體制不協調,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工作難以形成合力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各省市財政分灶吃飯的管理體制。一些新生代農民工主要輸入地政府管理部門認為,當地財政出資的服務對象應該是本地農民工,出資為外來農民工提供教育培訓服務是他們很不情愿做的事情。
(二)企業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且不到位
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工作要正常運轉,持續的資金投入是發動機和生命線。國務院對推進在職職工的素質提升早就有明確規定: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用于職工的素質提升,要保證經費專項專用。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法定義務,大多數企業都沒有按照國家的規定認真履行,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資金存在著普遍的嚴重不足且不到位的現象。
(三)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對參與教育培訓提升素質熱情不高
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受父輩們的影響,依然受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的束縛,視野狹窄,目光短淺,對參加教育培訓熱情不高,他們認為參加教育培訓對他們現狀的改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另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則是因為超負荷的工作大大影響了他們參加教育培訓的熱情。據統計,許多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每月工作時間超過26天。在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對于利用休息時間參加教育培訓,他們也只能是有心無力。
(四)一些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質量差,對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素質的作用有限
有些教育培訓雖然打著“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旗號,但事實上是為了“賺錢”。這些自稱針對農民工的培訓,內容教條、缺乏針對性,跟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需求脫節,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升。
三、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方法和策略
(一)樹立公平對待和接納農民工的理念
政府和媒體不斷宣傳和強調要“一視同仁”對待農民工,但存在于城里人思想中的歧視觀念依然牢不可破。在大多數城市,長期在此生活的農民工的身份依然是農民,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另眼相看”。農民工們不僅要承受“農民”和“工人”的雙重負擔,還要面對“原市民”們的心理對抗和利益排斥。所以,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的首要任務是輸入地政府和企業要以平等的心態接納新生代農民工,將他們作為“新市民”來對待。
(二)理順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的管理體制
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應該是一項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政府應該牽頭建立教育管理部門、農業管理部門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具體操作上,人社部應該作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牽頭和協調部門,負責制定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總體規劃,負責農民工就業前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工作。另外,無論是輸入地政府還是輸出地政府,農民工教育培訓都應該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范疇。
(三)整合各級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協同配合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素質
具體來說,要充分調動各地區成人教育機構、職業院校的積極性,還可以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教育培訓農民工。通過努力完善各級各類農民工教育培訓網絡,建設好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基地,形成多部門聯合、立體式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體制。
(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多渠道籌措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
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或農民工自費來開展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農民工素質提升的效果可能就要因為資金不足而大打折扣。為此,不同地區可以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由政府、用人單位、農民工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教育培訓經費政策。另外,每個地區還可以制定適合當地的民間資本投資農民工教育培訓領域的制度,降低民間資本進入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領域的門檻。
(五)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參加教育培訓的激勵機制
對于積極參加教育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政府應該制定鼓勵政策并采用多種形式給予資金補貼。比如,通過報銷部分學費、提供有效的信貸支持等方式激勵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各級各類教育培訓。要大力推廣“上崗與培訓考核結合”的做法,逐步建立新生代農民工憑技能和職業資格得到任用提升的激勵機制。要將培訓和就業相結合,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之憂。
(六)創新教育培訓方式,保證素質提升的效果
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要堅持在崗培訓與離崗培訓相結合的原則。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太多閑暇時間,所以對新生代農民工實施在崗培訓,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培訓方法。而當農民工們失業時,政府部門可以牽頭介入對其進行離崗培訓,使他們重新獲得進入就業市場的通行證。另外,政府部門還可以試行和推廣把有限的培訓資金以“勞務培訓券”的形式直接補貼給那些支付能力低的新生代農民工。
參考文獻:
[1] 敦耳.北京:要千方百計助推農民工素質提升[EB/OL].中工網,2015-06-03.
[2] 北京市外地在京企業工會五年打造農民工素質提升平臺[N].勞動午報,2014-04-21
[3] 李小棒.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素質的自我提升[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5).
[4] 譚英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基本素質的路徑[N].工人日報,2011-12-20.
[5] 代振華.農民工素質提升的困境與對策[J].甘肅社會科學,2010,(4).
[6] [美]曼昆.經濟學原理[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