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
摘 要:我國的文學豐富多彩,小學語文教材的體裁也各種各樣,不僅有散文、游記和抒情寫景的古詩,還有給人啟發和感悟的感人故事,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美,從內容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觀。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語文課堂融入審美教育,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將教材中所擁有的美育因素的作用發揮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培養審美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13-01
一、識字中的審美教育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一定的改革,識字量變大,這主要是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基礎。我國的文字歷史悠久,從古文到如今的草書、行書,這幾千年的字形變化,展現出漢字的形態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形態美去教學,讓學生自己體會漢字的特點。如:在教學“魚”字時,教師先展出一幅魚的圖片,再出示不同時期我國“魚”字的寫法,學生可以發現“魚”是由象形字不斷的演變而來的。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嘆我國漢字的博大精深,還能夠更好的理解“魚”字的形體美,從而很快的記住字形。
二、寫字中的審美教育
寫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書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漢字的筆畫連接方式。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漢字的書寫能力還不強,達不到爐火純青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根據漢字的特點,教會學生觀察漢字的構造美。時間長了,學生受到構造美的熏陶,漢字的書寫也就自然而然的容易多了。如:在教學“木、林、森”這三個字時,先讓學生自己觀察這組字的特點,讓學生初步感知漢字特殊的形體美。在書寫時,這三個字各有特點,“木”要占據中間位置,“林”兩個木分居兩側,而“森”則是上面的木大,下面兩個小,這樣才會給人美觀的感受。在這寫字的過程中,學生的結構審美得到培養,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讓學生對于漢字結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閱讀中的審美教育
閱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部分,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獲得審美體驗。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利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身臨其境,全身心地去感受文章的美。
(一)畫面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就是要創造出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其次就是將審美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美;最后,通過多媒體的使用,為學生營造美的氛圍。如:在《鳥的天堂》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感受一下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大榕樹有多大,林中棲息的成千上萬的鳥雀有多壯觀。這些畫面單純的憑學生朗讀是體會不出來的,學生無法想象出棲息的鳥兒的數量,更不能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這時,通過相關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欣賞到大榕樹的巨型之美和鳥兒成千上萬歡叫的清脆聲,這樣就能讓學生體會到畫面美,這樣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師的教學就會變得簡單,學生已然在美的畫面中陶醉不已,對于文章的重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一舉多得。
(二)視覺美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課堂上的讀,不僅能夠讓學生領悟語言的美,還能促進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在教學《火燒云》時,可以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感受火燒云的美。“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在這些排比句的閱讀中,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到排比句式的優美與朗朗上口,還給學生帶來了火燒云變化快速,顏色豐富的視覺美感受,通過反復閱讀,讓火燒云的美盡收眼底。
(三)語言美
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品味好詞語是重要的一部分,要讓學生在句式、句意中發現美,創造美。如:在教學《黃山奇石》時,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但在品味文章語言方面,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閱讀,讓學生知道“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都是對石頭的描寫,這些都是根據石頭形狀特點進行的比喻,讓石頭具有神奇的靈性。在學生看來,黃山的石頭是神奇與美麗的,同時也是自然可愛的,石頭具有了靈性,就會變得生動有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熱情。這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課文的方式給其他石頭起名字,將在課文中學會的方法進行美的創造。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品味了文章語言的美,還提升了自己創造語言美的能力。
(四)意境美
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古詩、散文和故事都具有開啟學生想象力的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從不同的渠道、多樣的途徑激發學生深藏在內心的想象力。通過文字看到文章所展現的畫面,透過文字看生活,從而深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其中的意境美。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后半部分,貝多芬為窮兄妹彈奏的鋼琴曲,用優美的文字進行描述,將課文發展推向高潮。為了能夠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貝多芬內心的豐富情感變化,以及感受月光曲帶來的美好的意境。在教學時,可以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和課文的朗讀音頻,讓學生去傾聽,通過舒緩、明快到激昂的旋律變化,體會貝多芬“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的變化。在意境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和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憐愛與同情之心。
四、結語
小學是審美教育的一個良好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寫字教學、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在閱讀教學中,利用畫面美、視覺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等方式進行的審美教育,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參考文獻:
[1]周慧玲.探索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2).
[2]萬福建.在教學中撥動學生的“情”弦——以《岳陽樓記教學為例淺談語文審美教育[J].江蘇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