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貴
摘 要 質疑問難是教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是產生學習需求的根本動力。引導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上探究新知,課后深化探究,將有助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優化探究性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問題成為課堂的延伸。
關鍵詞 問題意識 創新思維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33-02
質疑問難是教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是產生學習需求的根本動力。李政道先生“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可見以問導學的重要性!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善于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敢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并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絕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逐步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養學生具有這種能力的途徑固然很多,而課堂是最主要的練兵場。
一、求疑——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課前,要求學生帶問題進入課堂。布魯巴克也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問能夠解惑,提問能夠知新,每一項的發明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課前預習這個環節里應根據兒童好奇、好問的特點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嘗試思考,把自己不能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帶進課堂。
比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一課時,一些學生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著實引起大家的思考。問題有:“圓錐有哪些特點?”“圓錐的高在圖中怎么表示?”“怎樣量圓錐的高?”由于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難度頗大,學生在一陣冥思苦想之后,雖抓住重點,但卻不能突破難點。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如同催人奮進的號角一樣鞭策著學生去尋求幫助。這樣課堂的學習就不是老師要我學而是我要學。長此以往,自學的能力就慢慢得以扶植、培養,以至最后的生長。
二、造疑——課上探究新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課上,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愛因斯坦說:“教師的責任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當他在自學中碰到疑難問題向人請教時,總是先說:“給我指個方向,不是把結果全部告訴我,留著讓我思考。”
但是,課上是不能自發有效的問題情境,而是教師有意識的去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積極狀態中,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所以,在課上為了讓學生探究新知,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就在于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生活中的數學背景,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數學課堂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
例如,對最小公倍數的認識,我們可以創設一個富有探索價值的“公倍數”情境:從7月1日起,學校放暑假了,小明每隔4天就到圖書館還書,借書。小華每隔6天就到圖書館還書,借書。小明和小華都是讀書愛好者,他們喜歡選擇借書相遇時在圖書館交流讀書心得。那么在這一個月里,他們兩個可以有哪些日子交流讀書心得?學生借助“日期”這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從“小明的還書日”“小華的還書日”“他們共同的還書日”和“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別引出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概念。當學生初步感知了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后,再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思考,從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以及其部特征的直觀感和直接經驗。
三、析疑——以問促學,優化探究性課堂教學
課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建構過程。在探究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不再是以往那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教師的角色需要轉換,扮演的角色應是組織和引導。教師在活動中做的是設計者和組織者的工作,學生才是真正的課堂演員,教師只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放大探究的效能,使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去感知、去體驗,并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方法,真正建構新知。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可輕易拋出答案,而要通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答,引而不發式的誘導,讓學生去猜測、辨認、操作、總結,從而發現規律,掌握方法。這樣,教師就能引導使學生從依賴走向獨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比如講解“循環小數”這一概念,例題是8?1,首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當學生發現“除不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觀察豎式,邊思考問題。
(1)如果繼續除下去,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2)商小數部分的數字有什么特征?
(3)為了避免計算的無效勞動,怎么樣才能準確地判定“循環節”?
這樣圍繞大問題,然后逐步將其分解,再通過算、看、找的活動,學生對循環小數這一概念的“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等關鍵詞語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要知道學生在發言、傾聽、比較、爭論的過程中,各自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被明確化、豐富化,當他們觀點對立時就引發認識沖突,有碰撞就有火花和挫傷,火花是成功,挫傷是失敗,可失敗在這里絕對是成功之母。
四、留疑——課后深化探究,讓問題成為課堂的延伸
課后,留給學生反思空間,讓學生問題意識繼續升溫。在課尾的高潮中留下疑問,如看福爾摩斯探案集一樣,環環相扣,使學生自然生出一種繼續探究的學習沖動,這樣有利于學生課后不斷探索新知識。課后反思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主動進行監控、調節自我的重要形式,是數學思維走向縱深的重要構成。因為每一堂課都有時空、內容的局限,總有許多問題來不及發現,解決。一節課的結束,只是時間和形式的暫停,為此,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課后反思,再逐步引導學生會主動反思并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做法通常可以是向他們提出值得思考或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會成功,失敗的原因在哪?怎樣思考會更具經驗、更合理。
例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聯想任意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在學習長方長體、圓柱體、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后,進一步提問,那些不規則的圖形,如家居房子,怎樣求它的體積?諸如此類的再創造,再發現就是課堂的延續,是質的飛躍。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學習才會主動。學生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到“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在最先的學習解決問題,而后的提出問題,又自主解決問題,這循序漸進又周而復始的歷程里,將逐步學會學習,并能主動進取。如此,不斷啟迪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素質,促進人才培養也就不再是一句空口號了。
參考文獻:
[1]張清俊. 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5,(1).
[2]李會茹.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淺議[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17).
[3]薛志強.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J].學周刊(C),2013,(5).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