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乾
摘 要:校企合作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從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主要問題出發,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從整合校企資源實現共贏、政府統籌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優化校企合作的社會環境三個方面提出推動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6-0117-02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落實相關政策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持續快速地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過程,核心環節較多,高校和企業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主力軍。促進校企合作是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合理配置高校資源和企業資源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問題
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相對較晚,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企業參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尚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且形式單一、政府對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保障力度不夠等主要問題。
(一)企業參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首先,企業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強調盈利至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對人力資源、資金、設備的投入往往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明顯的利益回報,因此,對于教育的投入持謹慎態度。其次,企業認為高校培養的人才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并且高校的一些專業設置滯后于企業的發展新要求。最后,企業接納學生實習,會增加管理成本,并且承擔著保障學生安全的責任,增加了企業的風險。
(二)校企合作尚停留在淺層次方面,形式單一
現階段,校企合作尚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形式單一,并未形成有效的、成熟的培養體制機制。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共建實訓基地、共建培訓機構、共建研發機構、合辦訂單班、合辦技能大賽等。大多數企業僅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接受實習,在個別項目上與高校進行合作,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上,沒有在師資培訓、創新創業課程開發、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保障機制和績效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三)政府對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保障力度不夠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和文件,投入也很大,創新創業教育得以快速持續發展,但校企合作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創新創業政策缺乏系統性,落地性差,如何保障校企合作的具體政策并不健全。在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過程中,企業更多是扮演投入資金支持、提供資源等付出的角色,短時間內企業的收益并不能明顯增加,企業在沒有激勵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僅靠隱性收益是無法與高校保持長時間合作的。具體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夠,導致高校和企業合作的底氣不足,合作的具體內容不明確,進行深度合作的進程偏慢。
二、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與能力為目的的,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充分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并進行實際應用。
(一)校企合作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理想的資源和環境
校企合作是優秀創業資源的合作,是兩種不同教育環境的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和長期性決定了高校和企業必須開展“合作育人”,必須共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高校的知識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基礎環節,企業的培養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環節,整合高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資源,更有利于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從而加快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化進程。
(二)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經濟發展
通過校企合作將高校人才注入企業的發展進程中,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經濟發展。一方面,能夠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和彌補員工技能短缺問題,大學生具有較高和前沿的專業知識,從而為企業項目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拓展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空間,提高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支持創新創業教育是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全社會支持系統,企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國家和社會賦予的重要責任。加強與高校的聯系,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吸引優秀人才和提升企業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三)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依賴于高校的知識教育,更需要大學生對基本實踐環節進行扎實訓練和深入積累。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模式,不僅能將大學生的實踐環節變為主動探索型,更能夠培養主觀能動性和創業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積累工作經驗,提升自我創業的信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大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廣大學生應該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發展進步聯系起來,刻苦學習,努力鍛煉,在創新創業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推進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策略
(一)整合校企資源,實現共贏
“實現共贏是校企開展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前提。構建共贏的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開展創業教育的前提。高校追求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科研水平,企業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校企合作開展創業教育的內在動力取決于高校與企業雙方的共同需要和利益驅動。”[1] 在開展合作的開始階段,應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充分分析高校和企業的內在需求,把實現共贏作為內部動力,推動校企在內涵上的對接。另一方面,企業運用自身的有優勢資源和實踐環境,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創業等廣闊的發展平臺。在合作過程中,高校與企業應加強溝通和協調,統籌各自的優勢資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在政府引導下,建立體系化的共贏機制,形成一種互相滿足價值需求的共贏關系。
(二)政府統籌共建校企合作平臺
在高校和企業展開合作的過程中,政府扮演者組織者的角色,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文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首先,政府對影響校企合作的關鍵性問題,比如稅收、資金支持、勞動用工、保險等方面給予扶持,重點解決校企合作的具體問題,充分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導作用。其次,各級政府必須站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高度,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理念,統籌高校和企業的合作,明確高校和企業的責任和權力,建立校企深入合作的新機制。最后,政府要加強監管政策實施情況,完善反饋機制,保障相關政策落實到位。
(三)優化校企合作的社會環境
在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過程中,機遇和風險并存,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校企合作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政府、協會、企業和相關機構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一方面,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大對優秀創業典型、校企合作典型的宣傳力度,提高高校、企業、大學生及各界人士的創新創業意識,積極營造一種支持創新創業 、支持校企合作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加強高校和企業的文化對接。“校企文化的融合應采取在充分尊重各方主體文化的基礎上,求同存異,有選擇性地將企業文化植入校園中,有選擇性地將校園文化植入企業中 。”[2]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是校企合作的最終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企業的優秀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融合,通過校企文化的融合,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為今后的創業打好基礎。最后,在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兩大主體的各層級組織之間應建立信息交流網絡,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進一步加快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