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倩倩 彭嶸
摘 要: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傳統民居發展將不可避免受到影響,現代民居建設中盲目照搬、模仿現象嚴重。本文旨在通過對傳統民居中所蘊含文化內涵進行解讀,分析現代民居建設所面臨的困惑,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新民居建設設計原則,創造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新民居。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導向;新民居;設計原則
民居,民之居所也。作為一種多學科結合的物化形態,民居充分體現了所在地當時的思想觀念、社會意識以及風俗習慣,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又深藏實用和藝術價值。在“千村一面”的今天,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探析傳統民居繼承發展基礎上的新民居建設至關重要。
1 傳統民居的文化導向
1.1 “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
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思想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民居是文化的物化,中國傳統民居建設充分詮釋了這一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把人與自然看作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主張天地萬物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民居在自然選址上注重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水而依,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材料選擇上,就地取材,使環境與人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設計的核心,空間布局、陳設裝飾等始終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原則,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1.2 “嚴格恪守”的宗法觀念
宗法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庭觀念為基礎,講究等級關系、禮儀制度、宗族觀念和倫理道德。中國傳統民居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被稱為中國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中國傳統宗法觀念對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空間功能、室內陳設、裝飾影響重大。例如,傳統民居中的合院式民居,廳房、廂房、門房等巧妙合理對稱有序的空間布局,嚴格的功能劃分無不體現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祠堂等特殊功能性民居更是中國傳統宗法觀念的代名詞。
1.3 “不可忽視”的地域特征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環境氣候、民族文化等眾多差異直接反映在該地區的傳統民居中,導致了民居的形態各異,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地域特征的存在,良好地避免了傳統民居的單一化和趨同化。老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民居、徽派民居、福建土樓、陜西窯洞等等,它們都經過時間、歷史、環境等多重考驗和選擇得以發展保留,充分反映了該區域的自然條件、歷史淵源、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2 困惑中發展的現代民居建設
2.1 民居趨同化嚴重
現今,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城鎮化社會進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高速城鎮化進程在極大的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質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對農村居民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傳統的居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新民居建設規則尚未建立,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問題叢生?,F代民居建設需要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保護其獨特性?,F代民居建設中由于缺乏系統指導,受外來文化、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日益加重,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傳統民居文化逐漸消失?,F代民居建設模仿城市建設,盲目照搬外來建筑現象嚴重,逐步導致現代民居形式單一化,城鄉趨同化,“千村一面”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著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和新型民居建設。
2.2 地域特征的逐漸消亡
一個地區的傳統民居,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選擇以及人們長期生活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習俗文化所形成的民居地域特征是唯一的。這個特征經過長期歷史選擇,成為區別于其他民居最鮮明的標志,傳統民居的地域特征是民居使用過程中人與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地域特征對于避免現代民居建設的趨同化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新技術下,現代科學技術、新型材料和現代文化思想廣泛應用于現代民居建設中,現代民居建設在建造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地理面貌、材料選擇的依賴性已不再突出,傳統民居長期形成的地域特征逐漸消失。現代民居建設中忽視傳統地域特征、尋求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的民居設計現象嚴重,盲目追求高科技、新材料和新思潮,導致現代民居建設地域性特征簡化。如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民居地域特征與現代化的完美融合已成為新民居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3 新民居建設設計原則
3.1 地域傳承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作為自然選擇與歷史繼承、發展、延續的產物,傳統民居中所體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涵不容忽視。面對現代民居建設中“千村一面”的現象,地域特色的傳承對新民居建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新民居建設應立足于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以傳統民居中所包含的地域特色為切入點,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對周圍地理特征、環境氣候、自然條件進行充分考慮,力求新民居與當地環境相融合,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對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進行批判性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去除傳統民居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使之既繼承傳統民居的優良部分,又滿足現代社會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對傳統民居的完全復制??萍几淖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產生空前影響,單純地繼承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新材料、新技術、新文化的產生也影響著新民居建設。新型民居建設應該堅持走地域特色傳承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達到傳統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型民居模式。
3.2 傳統文化和與時俱進并重
民居是凝固的文化藝術,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倫理文化、科學藝術與居住者生活習俗完美結合和協調統一的產物。中國傳統民居在整體規劃、空間布局以及內部陳設裝飾上,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空間與時間的變化,人與景的融合以及虛化與實景的交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磚一物、一草一木,具有濃濃的文化情感。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民居建設更新速度加快,傳統民居文化在現代民居建設中逐漸消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失去文化支撐的民居只是一座冰冷的房子,新型民居建設要求建設者對傳統民居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思考,把傳統文化注入新型民居建設中,為新型民居注入靈魂。新型民居建設應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應與時代發展相協調。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發生重要的變化,單純地把傳統文化注入民居建設中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與時俱進,對傳統文化進行發展性繼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使之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建設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的新型民居已成為新民居建設的重要內容。
4 結語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以深度挖掘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導向為切入點,根據現代民居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以傳承發展傳統民居文化內涵為基礎,堅持發展因地制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民居模式,對于傳統民居的繼承發展和新民居建設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治保.論東北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設計理念的啟示[D].沈陽理工大學,2010.
[2] 李明.對中國民居傳承性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
[3] 虞志淳.陜西關中農村新民居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