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發 胡煒
摘 要 目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稱“原理”)課在高校中處于被漠視、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在新形勢下,各大高校雖然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活動,積極提高課改的實效性,但整體效果并不明顯,這主要在于研究的深度以及廣度還不夠。把“對分課堂”教學運用在“原理”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跳出經驗層以及理論層的說教,增強“原理”課的針對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使之更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關鍵詞 對分課堂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42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b Class" 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Chunfa[1][2], HU Wei[2]
([1] Jiangxi Teachers College, Yingtan, Jiangxi 335000;
[2]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inciple") in the University is ignored, marginalize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ut the overall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research is not enough.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nciples",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jumping out of th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reaching and enhance the “principle" courses targeted, attraction and appeal, to more effectively play education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of the main positions.
Key words sub clas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igher education
1 “原理”課教學現狀
“原理”課作為高校的公共課,容易使學生感到非常枯燥無味,課堂成了學生的簽到課,玩手機課,睡覺課。老師成了“不三不四”的老師,為學生所不屑(“三”指的是“三民主義”,引申為政治課;“四”指的是“四書五經”,引申為大學語文課。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和大學語文課并不重視,認為是無用課,自然,思想政治課和大學語文課的老師也沒有專業課老師地位高,被學生調笑稱“不三不四”的老師)。通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原理”課教學確實存在問題。
一是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原理”課是一門純理論的政治性課程,概念性的內容多。加之大多數”原理”課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使得“原理”課內容單一,枯燥乏味。
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多數院校老師在“原理”課的教學上采用理論灌輸教學法,照本宣科地闡述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沒有創新,沒有互動,學生被動接受。另外,大部分高校“原理”課沒有實踐教學環節,學生沒有實踐過程中的體悟感受。灌輸式教學法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消化所學知識,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是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新形勢下,不少大學生面臨著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受拜金主義、讀書無用論、拼爹論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被擾亂。另一方面,隨著“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各種不良信息對學生群體思想觀念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影響到這一群體的信仰與道德建設。再加上高校“原理”課的形式化,不利于大學生真正理解理論要義,更談不上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社會實踐。
所以,只有創新“原理”課的教學方法,才能找到一個教學相長的出路。作為“原理”課理論教學工作者,應該緊密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是專門針對學生在思想認識和生活中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更具實效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2 關于“對分課堂”
2.1 內涵
2013年10月,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率先提出了一種具有原創意義的高校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活動清晰地劃分為三個環節,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做到“隔堂討論”。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后用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對課堂內容進行內化吸收,然后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討論中對所學內容加以透徹理解與拓展。
2.2 創新與優勢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合理定位與轉換。
從首輪試點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大學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狀態,讓學生也能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大學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應當是充滿自由、爭鳴與思辨,即是師生都能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對分課堂”適應了這一理想狀態,它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表現在:
(1)教師角色的創新。一方面,在講授過程中,教師是“有限教授者”。“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倡教師對課程進行精要掣領式的講授,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基本學習框架和思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另一方面,在學生內化過程中,教師是“評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預留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做出恰當的評價和反饋,促使學生能夠不斷改進與探究。第三方面,在討論環節,教師是“組織引導者”,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就前兩方面的學習成果進行深入的討論與交流,真正理解、掌握該章節課程的內容。此時,教師角色是課堂討論活動的組織者、調控者、引導者。
(2)學生角色的創新。第一,在講授過程中,學生是“整體的認知者”。學生消化教師講授的主題,掌握重點難點,根據教師的指引,形成一個問題域或大綱輪廓,明確自己在課后的任務以及要自主解決的問題。第二,在內化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課后的一周時間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將理論聯系實際。然后,利用各種資源環境,學習吸收相關知識,閱讀相關教材內容和文獻資料,深入分析課程知識體系,對課程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對所涉及的概念、命題、原理等進行主動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三,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碰撞者”。學生將發現的問題和見解,在課堂討論中提出來,在討論中不斷碰撞,不斷學習。通過主題討論、溝通,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形成有機的知識體系。
3 “對分課堂”在“原理”課上的運用
在“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概念進行分析,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化、通俗化,并以提綱挈領式的基本框架傳授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針對“原理”課中某一概念或某一事件進行自主學習,將所發現的問題或心得拿到課堂上討論交流,強化學習成果。
首先,“對分課堂”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要有教學藝術。“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對分課堂”中教師的角色雖然是“有限的教授者”、“評委”、“組織引導者”,但也必須明確的是,教師自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才能很好地駕馭課本內容,才能將枯燥艱澀的理論藝術性地傳授給學生。隨著現代課堂的多樣化,教師為強化課程的感染力,可以借助微課、網絡、視頻等新媒體,增加教學信息,豐富教學內容,讓“原理”課生動活潑起來,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加具有實效性。
其次,“對分課堂”有助于提高“原理”課的實效性。“對分課堂”轉變了傳統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形式,把課堂一半分給了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原理”課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千方百計地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要及時對學生所學進行評價反饋,要善于肯定學生的主動學習成果,要努力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如此,便可有效以解決“原理”課中學生上課“走神、玩手機、睡覺”等現象。“對分課堂”中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交流討論實踐,可以使學生在“學、悟、分享”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形成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 結語
“對分課堂”作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原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追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對分課堂”在“原理”課教學的運用,不僅需要對此模式進行不斷的研究與完善,同時需要整個教學管理系統的支撐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原理”課真正產生實效,吸引學生,才能改進大學課堂教學品質。
參考文獻
[1] 復旦大學對分課堂.共商改革[EB/OL].[2015 -03-20].http://www.duifen.org/.
[2] 郭芬云,常麗麗.人學課堂教學交往的缺失與追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02):39-41.
[3] 真虹.中美大學課堂教學比較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106-111.
[4] 孟節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法創新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