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科
【關鍵詞】 數學教學;新課改;認識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84—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讓每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生活中所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全新的數學理念的提出和踐行,給教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筆者就自己對新課改的認識,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 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在新課改實施多年的當下,如果教師對新課改缺乏應有的認識,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改變,那么新課程改革就將流于形式,導致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的一系列理論和理念,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看清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學,讓學生提前探究教材內容。當然,前提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再次在布置數學練習或作業時,應該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題思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最后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
二、 要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首先,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是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和培養者。教師應該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發現的快樂,應該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應該以良好的、多樣的、有效的教學組織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再次,初中數學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應該同時作為學生的學習同伴和參與者。在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和學生一起探索,一起討論,一起實踐,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
三、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有了相對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合作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的過程,更是實現信息與資源整合的過程,可以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主動探索實踐,樂于交流合作,經歷成功的體驗,并表現自己的才能,從而使學生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四、要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在充分使用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的同時,更應該提倡使用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現代化電教手段。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等一些現代教學手段要用得恰如其分,要適時而用,不可濫用,不可“為用而用”。
如,筆者參加的某場優質課評比會中,授課內容為“相似三角形”一節,教師A和B都精心準備,兩個班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也基本一樣。教師A制作的課件顏色紛呈,聲光色俱全,學生被吸引到了新奇好看的課件上,課件通過多組大小三角形的展示等,實現了教學目標。而教師B則僅僅運用課件展示了多組大小三角形后即撤掉了多媒體設備,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三個角度數分別為45°、75°和60°且邊長不限制的紙質三角形,并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學生拿著不同大小的紙質三角形交流比較,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根據我們評比組對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的檢查評估,教師B所授課班的教學效果明顯。由此可見,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提倡多用,但更要提倡用得巧,用得妙,用得恰到好處,用得適時適量,不能為用而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