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易 陳明
摘 要 本文對當前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現狀進行了論述,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思考與探索,闡明了具體的做法,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對高校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創新創業實踐 校企合作 實踐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85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LUO Yi, CHEN M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statu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and clarifies the specific practic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platform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既可減輕就業壓力,又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國家經濟注入新活力。各地方政府和高校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希望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當前巨大的就業壓力。在此過程中,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存在很多問題,仍有眾多的瓶頸需要突破。
1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現狀
1.1 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
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的時間也不長。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政府主管部門和高校領導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普遍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思維;或者是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把創業教育當作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在我國的推進,最初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推動時難免功利性過強,重結果而輕過程、重創業技能而缺創業素質培養、重成功典型而輕普及教育。①此外,目前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還有這樣的一個誤區,就認為只需要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即可,但極少關注對高校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據了解,高校絕大部分的教師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培訓,更缺乏實際的創新創業的實踐和經驗。而學生的教育由教師去承擔,如果連授課的教師都沒有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更別談開展創新創業的實踐。
1.2 缺乏相關實踐平臺
想法再好,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那也只是空談。作為一名輔導員,工作中也曾發現有小部分的同學其實也曾萌生過自主創業的想法,而且是一些切實可行的,操作性強的計劃,但迫于缺乏相關的實踐平臺和制度的支持,最后也只能被迫放棄了。缺乏有效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目前是制約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算有部分高校積極為學生創造平臺,那僅限于舉辦創業競賽、創業計劃書、創業實踐課程設計等,并未有實戰性的創業平臺讓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開展真實的創新創業活動。
1.3 缺乏完善的保障機制
雖然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和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從國家、地方到高校都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實施辦法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保駕護航,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障礙。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一旦決定并且開始創業,那么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難以估量的。但作為學生,又承擔著很重的學習任務,如何在學習與創業實踐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影響學業,又能很好地進行實踐,這是極大的困擾想要進行自主創業學生的問題。
1.4 配套服務措施不到位
2009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通知》中強調,有創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但是實際上這些培訓很多都淪為走過場,沒有實質的效果。《通知》還規定,要強化高校畢業生創業指導服務,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開發、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小額貸款、開業指導、跟蹤輔導的“一條龍”服務。政府出臺的政策雖然很好,但是在落實與執行的過程中卻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有創業需要的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難以享受到國家的優惠政策和相關服務。還有一些針對大學生創業的配套措施還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關注,如很多有意創業的大學生擔憂其戶口、人事檔案、技術職稱等問題。②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到創業中,如果政府能幫助大學生創業者解決這些問題,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比率和成功率。
2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模式的提出
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同時結合筆者工作所在的廣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正在摸索實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因此提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即學校與企業共同搭建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者在校企共建的創業平臺上,發揮學校、企業資源優勢,運用個人知識、技能、經驗等,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行為過程。在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過程中,企業能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創業咨詢和創業指導,甚至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問題,而這些恰恰是目前在高校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模式上達到一個共贏的局面,既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解決大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又能為企業帶來發展,這需要學校與企業在長期的合作中不斷的摸索與改進。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模式的做法
3.1 轉變觀念,尋求共贏合作模式
高校方面,應轉變觀念,結合當前形勢,立足自身特色,積極聯系合作企業,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拓展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外延,推進校企合作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企業方面,除了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還應考慮到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通過對教育的支持,起到宣傳效益,樹立企業形象;利用學校的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繼續教育;借助高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進行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新技術的引進、設備的技術改造等,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③大學生則應主動配合學校和企業,注重學識和實踐的積累,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項目中來,并且承擔在校企合作協議中制定的責任和義務,促使校企雙方能保持長久穩定的合作。
3.2 完善雙方合作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是在高校和企業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應該有持續不斷的推動力和完善的保障機制。建立動力機制,政府是關鍵,政府在校企合作起著主導作用。政府應在充分考慮到校企雙方共同的合作利益前提下,建立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由于是自愿合作,還應該建立激勵機制,使其具有持續的推動力。政府應借鑒國外經驗,積極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一定特色有利于推動校企合作辦學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政府、校企雙方以及社會都應該了解這項工作的全面情況,對其進行綜合檢驗與評估。既要有“軟”的指標,包括培養人才的質量、管理的科學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標,如培養人才的數量、效益以及合作企業的成本、產值等。只有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才能夠檢驗校企合作辦學形式的正確與否、效果好壞、效益高低等。④
3.3 校企合作的具體途徑
(1)建立校內實踐平臺和校外實訓基地。企業與高校可以共建校內實驗基地,企業可向高校提供適當的實驗室經費,利用高校的科研和師資資源,對設備進行改造,不僅可以解決高校實驗室建設問題,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而且其最終的成果還可以回饋給企業。此外,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始終都需要企業檢驗其培養質量是否過關,是否合格。對于在校大學生,企業可以為學校和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將學生放入到企業環境中,讓學生能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工作中,了解其將來的工作內容,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及時對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查漏補缺,將來更加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
(2)拓展校內實踐平臺的外延,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自2012年起,我院已連續4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通過公開報名、集中培訓、強化訓練等對學生進行培訓,選拔優秀隊伍參加比賽,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專業相關競賽如電子設計大賽等,與企業共同舉辦軟件設計大賽等,旨在提供平臺讓大學生進行實際實踐,激發學生投身實踐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3)以項目為導向,校企雙方共同開發,實現雙贏。校企合作的根本出發點是以培養人才為目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雙方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合作開發項目,讓大學生獨自開發完成,由企業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校教師提供指導,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真正投入到項目開發中,體驗真實的項目開發過程,培養其創新意識,為創業實踐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項目的研發成果服務高校和企業,促進雙方更加友好合作,實現雙贏。
(4)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培養其創新創業意識。校企合作的主要實施對象和主體為大學生,若大學生缺乏創新創業意識,不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無論校企雙方的合作再好,那也只是空談。因此,高校應首先主動引導,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把握好當前校企合作的契機,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項目中來,通過項目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應積極創造有利的條件讓更多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實踐中,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難以處理學業和實踐的時間和精力問題,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制定靈活的管理制度,實行“學分制”,使創業者學得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靈活把握自己的時間、有更多精力放在創業方面。
注釋
① 王翔.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4.18(6):86-89.
② 郭德俠,楚江亭.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評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7):65-69.
③ 韓志剛,金長義.關于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探討[J].經濟與管理,2008.6(115):109-110.
④ 郭毓麟,易劍英,李彥達.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J].中國農業教育,2009(2):5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