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 遼寧省康平縣在十八大大政方針的指導下,縣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然而在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情況下,環境建設問題,特別是農村環境建設仍不容忽視。基于此,以康平縣農村環境污染整治為題,淺析農村環境存在的污染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環境整治;康平縣;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整體性目標,必須更加注重全方位著力。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何看老鄉,既要看老鄉生活是否殷實富足,更要看老鄉居住環境是否宜居優美。康平縣農村衛生環境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亂倒垃圾,焚燒秸稈造成的霧霾等大氣的污染,以家庭為單位的畜牧業迅速發展導致的糞便污染等。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已經成為小康社會建設中不可回避的話題。
1 康平縣農村衛生環境基本狀況
康平縣隸屬于遼寧省沈陽市,全縣區域面積2175平方公里,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7萬人,下轄十二個鄉鎮、三個街道辦事處、一個省級開發區、車水馬龍的康平街道一個新城區。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近年來,在沈陽市政府財政扶持下,康平縣歷任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康平縣農村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農村環境中的臟、亂、差現象也不容忽視。
1.1 農村垃圾亂扔現象的屢禁不止
與寬敞明亮的房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遠即可見的白色垃圾,以及蚊蠅跳蚤的橫行。沒有固定的垃圾投放點,或者有投放點而不愿意走那么幾步,亦或者沒有意識到垃圾應該丟棄到指定的地點。每村都有垃圾箱,但是垃圾箱里垃圾不多,而周圍卻是垃圾遍地。有了設施,卻沒有被充分的利用。更可怕的是沒有衛生意識,動物的尸體隨意丟棄溝里,不僅臭氣熏天,而且有病菌的滋生。針管,吊瓶空瓶等醫療垃圾更給農村的環境安全增加了危險。村干部跑斷腿,村民不認可。生活水平的提高,進一步讓垃圾亂扔現象惡化,而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更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塑料袋,一次性飯盒,快遞包裝……,物質豐富加大了農村垃圾的管理難度。
1.2 焚燒秸稈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央視新聞2015年11月17日報道稱,環保部督查數據顯示,秸稈焚燒、采暖、燃煤排放和不利的氣象條件是東北空氣重污染主因,但是污染排放和一些企業沒有按照應急預案采取措施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據專家初步估算,秸稈焚燒對當地pm2.5的日均濃度貢獻率在14%到55%之間。康平縣作為一個農業為主的地區,入冬后,農民在糧食入倉后,開始私自焚燒秸稈。盡管鄉鎮政府,村部委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勸導與教育,甚至以處以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仍然屢禁不止。筆者也曾與老鄉談論焚燒秸稈的原因,歸結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秸稈如果人工逐個處理,成本太高。也沒有相應的機器進行收割。鄉村本身精壯勞動力流失嚴重,50歲左右勞動力身體素質下降嚴重,務農是其養家糊口的主要經濟來源,沒有精力也沒有財力對秸稈進行處理。并且一直傳下來的老方法,在鄉親眼里沒有啥壞處。觀念陳舊,新技術沒有走入農村,并且農村人也樂于接受老一輩人的經驗,政府雖然引導,但是沒有合適的秸稈處理方法,沒有適度的經濟補償,秸稈焚燒成了你管我躲,你走我燒的怪圈。科學研究發現,秸稈焚燒會產生有毒有害的氣體,會在人體吸入后,累積在人身體里造成人身體的不適。而且焚燒秸稈后會對土壤的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導致土壤退化,不利于下一年莊稼的生長。秸稈焚燒產生的氣體加劇了重度空氣污染的強度以及天數,霧霾天也成為了老百姓見怪不怪的天氣狀況。種種害處,讓秸稈焚燒成為了農村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給予經濟補貼,科學指導,思想動員,回收利用,真正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實際中解決問題,才是上上策。
1.3 糞便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
隨著經濟的發展,畜牧養殖業成為了一條農村致富的新途徑。但是康平縣農村一般以家庭養殖為單位,牛羊等畜牧的糞便難以得到有效的處理與利用。以前糞便可以投放到土地里進行有效的利用,但是隨著化肥等原料的有效施用,糞便就成為一種難以處理且極度污染水資源的物質。糞便的堆積,造成以分散式給水為主的農村水源的水質下降。下雨后,雨水沖刷下,村民的門口難以落腳,臭氣與穢物肆虐。同時,蚊蟲蒼蠅等,給村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2 改善農村環境的對策
2.1 明確政府職能作用,加強監督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政府作為職能部門,是農村環境衛生最主要的提供者。政府應該在關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切實問題上不推諉,不扯皮,不手軟,因地制宜,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調整相關部門的職能,確定專門負責環境衛生的部門,確定相關的崗位和人員。中央到地方,層層推進,有明確的組織,協調人。各司其職,明確責任。讓好的政策能落地,能開花,能結果。監督機制落實到人,真正做到上下一盤棋,改進農村環境。環境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應對現有環衛設施改造,新增公廁和垃圾池等,實現衛生設施的更新換代。增大對秸稈回收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資金傾斜,政策引導。增加各村村民活動室,宣講環境的重要性。
2.2 針對具體幾大污染源,有的放矢,集中整治。
對于亂扔垃圾現象,應該設立垃圾投放點,進行集中宣傳,并開展衛生檢查工作,深入每一個家庭,讓每個家庭都管理自己家附近的白色垃圾。每季度,集中活動,表揚先進,督促后進村民,把投放垃圾變成村民自覺自動的行為,讓合理投放垃圾成為村民的理念。
對于秸稈,則應大力發展秸稈的綜合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如大力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飼料企業。也可開發秸稈燃燒地暖技術,秸稈沼氣發酵技術,肌酐菌袋技術,大力發展秸稈的應用領域。同時強化管理,明確出現秸稈焚燒后的問責制度。從鄉鎮到縣區乃至省市的問責管理制度。對出現焚燒的鄉鎮,鄉鎮領導通報批評。對違反規定農民進行依法處理。對秸稈焚燒產生的危害加強宣傳,讓農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得到加強,知道環境污染的害處,人人是環保的一份子,為共同的藍天而努力。
對于糞便,應因地制宜,循環利用為主。如加工有機肥料,土地利用。集中養殖,提供有效的扶持資金,改變以家為單位的模式,鼓勵形成合作社。共同養殖,共同處理糞便。加強技術扶持,為養殖的產業化做努力。
2.3 培養農民的農村環境衛生主體意識
農村的環境是農民維護的,也是農民破壞的,加強農民的主體意識至關重要。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知道環境對自己以及子孫萬代的重要意義。以主人翁的熱情監督自己,也監督他人。對于不良的破壞環境的人與事主動管,敢于管。讓低碳、環保的理念進農村,讓生態文明的大政方針得到廣大農村群眾的支持與認同。
惠特曼曾說:“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后,它從人們那里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必須認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與必要性。農村,農民,農業,是國之根本。農村工作任重而道遠,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農民心中有環保,才能至下而上的全國一盤棋,保證全面小康社會的建立。碧水,藍天,在中國農村不再是夢。
參考文獻
(1) 丁培軒.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問題與對策.北京農業,2013年4月下旬刊
(2) 周磊.蘇北新農村集中居住后環境衛生現狀與治理對策.社會民生,2014年第3期
(3) 李曉蕙.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的對策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