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關鍵詞】 歷史教學;生活化;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68—01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應當基于生活化的理念,從生活化角度出發進行設計,使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其包涵兩個層面:其一,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和必要的社會技能,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并將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現實問題;其二,以史為鑒,提高學生的文化與道德素養,讓他們學會做人做事。
在設置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時,教師要重點關注以下幾點:首先,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出發,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利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去學習歷史、參與活動,從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向學習目標的達成邁進;再次,教學目標要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容易檢測,大而空的目標是虛假無效的;最后,改變傳統“以教師為本”的觀念,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確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如設置“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掌握……知識;學生能通過……學會……,從而提高……能力”等。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要拉近歷史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生動性,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上“做文章”。《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有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整合。
歷史教師可根據所講知識點,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時事熱點及與現代生活、科技發展、鄉土歷史等密切相關的資料等對教材進行充實、重組,使教學內容重新變得“有血有肉”,增強歷史教學的時代感。如,在講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選官制度”時,可聯系今天中國的公務員考試;也可以給學生講一講有關家庭關系稱謂、十二生肖與干支紀年、農歷二十四節氣等與他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
在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改變那種僅僅拿歷史上的“大人物”說事的做法,要注意發掘、利用平民百姓中間或他們感興趣的,與其日常生產生活有密切關聯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對歷史現象及歷史規律進行闡釋。在對著名歷史人物進行介紹時,盡量通過一些平凡之事賦予其鮮活“血肉”,而不是簡單地給其貼上“政治標簽”。此外,應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貫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
三、教學情境生活化
知識的構建不能由他人代替完成,學生必須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經驗進行交互,他們的探究活動及知識、技能的習得,需要一定生活場景的支撐。因此,要加強學生的歷史感知能力,激發他們的思維,教師有必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是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一環。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時間久遠的人物和事件,由于時間跨度大、學生知識經驗儲備有限等,他們很難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更為形象具體的歷史場景也難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入,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校園生活為背景創設教學情境,讓他們感同身受,真正理解歷史事件中的各種關系和意義。如,“鴉片戰爭”一課教學內容較為抽象難懂,僅靠教師的口頭講述,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如果教師能在課前準備一些道具,上課時讓學生通過情景劇表演展現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西貿易往來、虎門銷煙等場景,則可以加深他們對這一歷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又如,在講有關“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設置美國總統、參議院議長、聯邦法院大法官等美國領導人答記者問的情境。
四、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其目的在于將現實生活與歷史教學相融合,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呈現形式包括以下幾點:其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擬歷史場景;其二,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方式為載體進行教學。如,組織學生開展“重走長征路”的旅行策劃;其三,引導學生從所學內容出發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其四,利用多媒體播放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展示相關歷史圖片。此外,也可以組織歷史知識競賽、辯論賽、專題講座,帶學生走出課堂,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