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74—01
人類在21世紀初進入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正面臨著社會變革帶來的嚴峻挑戰。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農村教師要迅速搶占信息技術發展的制高點,發揮更多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性。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已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實現農村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結合筆者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信息技術對教學設計的影響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實際上就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因此,信息技術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可以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角度來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突破“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取向,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不僅將信息技術看成是輔助教師“教”的形象化教學工具,更加要強調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協作交流工具,并依靠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為學習者個人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的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現狀
由于農村教師的個人素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差異性,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教師教學設計觀念和能力的發展。尤其在農村學校,信息技術資源的匱乏直接影響著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的教學設計觀念方面,大部分農村教師在備課中憑直覺了解學生的特點,憑經驗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方式缺乏科學教學理論指導。在教學設計方法的應用方面,大部分農村教師并不經常使用教學設計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而在教師的信息技術觀及應用方面,大部分農村教師具備正確的信息技術觀,認為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是為達到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服務的。但是大部分農村教師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對使用新型教學媒體沒有信心。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發展策略
1. 基于網絡的自主協作學習,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基于網絡的自主協作學習能滿足廣大農村教師的不同需求。依托網路資源,教師能夠根據自己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可以在不同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同時教師更有機會將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教學設計的實踐中學習理解相關基礎知識,進行在線或離線的自主協作學習。
2. 通過案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利用信息技術環境,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場景,選擇典型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學錄像,并對其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和交流,最后揭示案例的理論和實踐含義,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借助于案例,不僅可以縮短教學情境和現實情境的差距,還可以從經驗活動中獲取、內化、整合知識,還有助于提高教師表達和討論的技能,發展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反思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反思是指教師在發展實踐活動中,把自我和教學設計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設計過程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也是教師對于教育事件進行選擇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態度。
反思策略可以促使農村教師主體自覺性的發揮,使其在反思中認識到教學設計能力對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將教學設計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進一步提高自身能力。農村教師通過實踐中的自我反思、觀摩研討、反思日志、說課、微課教研等方式,找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重新審視自己在進行教學設計活動時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新的教學設計,付之于教學活動中,并把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作為新一輪反思的內容。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效語文課堂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號GS[2014]GHB0217)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