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在高校音樂院系中,中國音樂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向學生講解了音樂整個發展歷史、風格乃至體系構架。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音樂史實踐教學存在各種問題,必須通過不同途徑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決,構建高效課堂,改變實踐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 實踐教學 現狀
通過學習中國音樂史,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音樂、近現代新音樂具體發展脈絡,可以全面、客觀地了解各音樂流派,關鍵性的音樂事件,也是他們全方位了解我國音樂的重要渠道。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鴨填式”“放羊式”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普遍化,中國音樂史實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必須綜合分析中國音樂史課程特點,全方位分析該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優化實踐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增加師生、生生互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學習該課程,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一、中國音樂史實踐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單一化,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就中國音樂史而言,該課程中包含了各個階段的音樂發展歷史,比如,中國古代、當代,“信息量大、內容多”是其顯著特點。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都以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為主,教師已成為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師生角色顛倒,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極少,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客觀規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效率與質量極其低下。此外,在課程教學中,并沒有根據課程章節內容難易程度,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大都是向學生介紹中國音樂發展史與相關的歷史人物,欣賞某些樂曲,但他們對于海量理論知識、文獻資料并不感興趣,不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客觀掌握新的知識點,將其靈活應用到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2.考核不合理,課程設置不科學
在中國音樂史教學過程中,考試仍然是衡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標準,大都采用期中+期末卷面考核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呈現出當下學生掌握中國音樂史理論知識具體情況,但并不能客觀呈現出學生平時的學習效果,過分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其評價結果并不客觀、公正。很多高校壓縮了中國音樂史教學周期,學時大大縮短,中國音樂史、音樂鑒賞被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門課程,即“中國音樂史與名作鑒賞”, 理論與實踐課比例失衡。在整合、改革作用下,該課程教學任務變得更加繁重,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并不多,不利于完善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中國音樂史實踐教學優化措施
(一)適當延長教學時間,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就中國音樂史而言,教學內容極其復雜,教學任務繁重,經過壓縮之后,欣賞教學流于形式。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學校需要和該課程教師溝通、交流,根據課程內容,已有的課時,定期開展關于中國音樂史的課外專題講座,進一步研討、擴充延展該課程中重要歷史階段、名家名作,引導學生鞏固已經學的章節內容,有效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把零散的知識點融合起來,構建全新的知識結構框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了解中國音樂整個發展歷程,不同時期音樂特色,更好地學習、傳承中國悠久的音樂文化。此外,教師要與時俱進,樹立生本教育理念,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只需要扮演好引導者、協作者等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顯現他們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
(二)注重學科前沿知識更新
中國音樂史屬于一門人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將人文、美學、歷史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促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時期各民族音樂特色。簡單來說,中國音樂史就是關于中國音樂的整個歷史發展。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準確定位,要知道不論哪門學科都處于持續發展、日益更新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是廣大音樂專家、音樂學者對中國幾千年歷史探究、探索的結果,不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課本內容上,要不斷獲取中國音樂史前沿知識,要隨時掌握社會市場動態變化情況,多關注新時期音樂史學最新研究成果,將其巧妙地融合到該課程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學生也能隨時了解音樂史學研究進展,清楚當下社會市場動態變化,更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此外,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其具有的音樂理論啟蒙作用,要多角度引導學生了解、掌握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內涵思想,充分感受該課程魅力所在。
(三)優化教學方法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發展眼光,圍繞素質教育具體要求,多角度、多層次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綜合分析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地思考,將中國音樂史理論知識有效輸送給學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對高校音樂教師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全方位了解班級學生,認真備課,注重音樂作品欣賞的完整性,引導學生以整首音樂作品為媒介,去分析作曲家的創作思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章節內容,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借助其圖文并茂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刺激學生感官,對新課題知識留下直觀印象,迅速融入到新課題學習中,并巧妙地融入一些授課技巧,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來講解章節知識點以及相關的問題,但講解之前,教師一定要根據班級學生已有水平,合理調整講授的先后順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取他們熟悉而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題,再逐一導入章節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有效突破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以“唐代音樂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唐玄宗的興趣愛好、個人成就為切入點,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作用下,巧妙地引出唐代音樂的發展,確保教學各環節順利進行。而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能夠準確把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二者之間的聯系,才能將零散而看似毫無關聯的知識點融合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框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重視因材施教方法
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中國音樂史課程內容客觀呈現了中國幾千年音樂文明,涉及的方面較多,加上課時有限,教師很難把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各章節內容,明確其教學重點、難點,采用專題的形式來研究中國音樂史大部分內容,要堅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原則,一定要詳略恰當、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其中的重點知識,而不是不分主次的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再采用滿堂灌傳統單一教學模式,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討論法、實訓法,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聲樂專業學生授課“為例,教師便可以靈活應用實訓法,以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名曲為媒介展開實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增加師生、生生互動,在真實的情景中去詮釋不同的角色,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以“漢族歌舞”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該章節內容,班級學生已有水平,挑選一些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歌曲展開實訓,比如,《槐花幾時開》《走西口》《黃河船夫曲》。如果課程內容中涉及到古詩詞歌曲,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巧妙地引入一些典型的中國風歌曲,比如,《木蘭辭》《關山月》《滿江紅》,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章節內容。
(四)構建創新型考核機制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要過分重視期末考試成績,不要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要把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客觀、全面地評價班級中每位學生。這樣教師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級中每位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優化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多角度、多層次構建創新型考核機制,適當調整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比重,適當降低期末成績占總成績比例,平時成績比重要適當提高。在評定平時成績的時候,教師要全面、多元進行考核,要適當降低書面作業占據的比例,更加注重學生平時實訓情況等的考核,調動他們參與課程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做好鋪墊。而在期末考試方面,一定要注意出題的質量,試題必須涉及多方面內容,要明確各章節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更加注重對學生已有音樂素養考核。換句話說,在考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基礎上,還要適當設置一些主觀題,考核學生已有的音樂素養,“全方位、立體”考核班級中每位學生,更好地了解他們。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改革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實踐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方法,有效突破傳統“放羊式、鴨填式”教學模式,采用實訓法、討論法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形式,合理調整平時與期末成績比重,全面、客觀考核班級中每位學生學習情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提高自身音樂素養,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以此,促使高校教學事業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真正走上素質教育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永.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張藝帆.淺探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的若干問題[J].音樂時空,2015,(08).
[3]王豐.新中國六十年藝術教育的實踐進展與理論創新[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4]楊丹.音樂教學法教材之歷史研究(1901-1976)[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5]王達.中國音樂史實踐教學現狀分析[J].黃河之聲,2015,(04).
[6]張奕崢.《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教學現狀分析與思考[J].音樂時空,2015,(22).
[7]馬河泉,習淑穎.《中國音樂史》教學之我見[J].大眾文藝,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