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華
【摘要】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條件下,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本文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可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給學生充足的認識策略;營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及時總結經驗,自我評價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 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國學者余文森認為,自主學習的主要含義,就是主動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 “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只有當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借助問題和任務激發學習動機無疑是一個好的途徑,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比較好的做法。
比如:世博會開幕前夕,在引導學生學習“鑲嵌”的內容時,我這樣引入新課: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師生共同分析什么是鑲嵌?之后,教師提出問題:世博會某場館的設計人員計劃采用正多邊形地磚鋪設地面,請你幫他設計一種方案。學生們躍躍欲試,于是馬上就產生新的問題,有同學問:“用一種正多邊形鑲嵌?還是兩種或幾種正多邊形鑲嵌?”這正是本節課要研究的重點內容,在學生經歷探究,得出結論后,我又問:“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你還想研究什么樣的問題?”有的同學問:“能不能用一般多邊形進行鑲嵌呢?”于是教師組織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這樣在學生不斷發現問題、經歷探究等活動中獲得新知,充分把時間空間留給學生。
二、教給學生充足的認識策略
自主學習有時是在沒有教師或他人指導幫助的條件下進行的,讓學生擁有充足的認知策略并且能夠熟練得運用這些策略是自主學習的重要保障。
研究證明,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 閱讀的能力。我教給學生的讀書方法是在課前預習時可先粗讀,大致了解所要講的內容;再精讀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這時需字字推敲;第三步是結合課前老師印發的自主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閱讀。課后要結合當天所學主要內容進行閱讀,還要思考本節課內容與后續內容有什么關聯。 記憶策略。它用于記憶事實性的知識,包括復述、利用表象、記憶術等策略。新學的知識要在一段時間內反復記憶,過一段時間再次強化。對于有些知識師生可共同編成故事或口訣便于記憶。 解題策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教給學生解題策略為:理解題意;擬定方案;執行方案;回顧。同時提煉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如化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學建模思想,方程思想,函數數思想,方程思想等。粗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用于深入理解學習材料,包括釋義、 作小結,創設類比 、做概括性的筆記、提問等策略,以及選擇要點,列提綱等。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及時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典型題目、自己歸納整理一些知識點等。
三、自主探究,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自主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自為主學習。
啟發學生進行質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指導學生通過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方法質疑法、比較質疑法、批判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還給學生自主時間。自主學習強調培育學生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培育學生能運用學習工具獲取有關學習資源,即知道從何處獲取。教師要適當減少課堂教學時間,增加自主學習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 (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 ,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著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獨立發現法、歸納類比法、打破定式法、發明操作法等方法。倡導學生相互協作: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四、轉變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看,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壓抑的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被扼殺。因此,作為老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老師是“指導者,激勵者,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有“成就感”。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彼此影響的動態過程。通過老師熱情的喚醒,讓學生放開手腳去想,去做,歡迎提出不同于老師、書本的看法。
五、引發學習動機,建立和強化學生自立
明確意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意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課堂上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從而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林婷.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13(02)
[2] 韋少義.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教學藝術淺談[J].數學通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