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成
摘 要:探究式學習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輪課改關注的熱點。目前,探究型課程已成為新課改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學習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主要載體。在小學階段如何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探究式學習,構筑怎樣的學習平臺得以最大化地實現探究的目的,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基本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70
探究式學習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探究式學習,搭建探究式學習的基本模式。現我將就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的基本模式結合教學實際展開探究。
一、融入情境,發現問題
良好的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和生動鮮活的生活素材及問題情境,學生才能夠將數學學習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地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圓面積的計算”時,教師首先用課件出示一頭牛用一根繩子拴到草地中的木樁上吃草的情景,然后提問:“看了這幅圖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學生爭相回答:牛在吃草時會形成一個圓形;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半徑。教師繼續提問;牛吃草一圈有多長?牛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積的草?這樣創設導入的情境,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結合問題再進行思考。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積極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提出問題,大膽猜想
能夠結合生活情境發現問題和主動提出問題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突破口。問題的提出可能有以下幾種途徑:(1)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會根據發現的矛盾或疑惑提出探究的問題;(2)在自主學習和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發現與已有知識的不同,以此提出問題;還可以在嘗試練習中提出問題。有了可探究的問題,學生在探究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問題的結論或答案。當學生提出這些猜想和答案的時候,他們自然就會迫切地想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因此就會主動地去關心這個問題,迫切地投入到探究問題的過程中。
三、自主合作探究,分層驗證猜想
在引導學生提出對問題的大膽猜想之后,學生就會對自己的猜想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然后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當然,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
(一)獨立探究
所謂獨立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問題解決的途徑與方法等。獨立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前提,也是其他探究活動的基礎,沒有學生獨立探究作為基礎,其他的探究活動將流于形式。通過獨立探究學生可以解決一些淺顯的具有基礎性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找到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的癥結,既能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又可以增強自主意識,培養探索精神,提高創新能力。例如:一年級教材“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學習,出示“12-3=?”例題后,讓學生從已經有的知識出發,借助小棒,用放上與拿走的辦法,自己獨立探究,最后得出:可以用破十法(拆被減數),可以拆減數,也可以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拿(減)等,還有一個學生是用3-2=1,再用10-1=9,其思維活躍、辦法多多,數理邏輯智能得到了發展。
(二)小組合作探究
對于一些學生獨立探究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可以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集中群體智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首先由學生回憶、思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圓的面積公式是否也可以將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來呢?通過設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然后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經過初步考慮,對問題進行逐個分解,提出了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1)如何轉化?解決化曲為直的問題。(2)轉化成哪個平面圖形?(3)圓和轉化成的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先后次序,各小組就著手展開第二次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動手動腦參與面廣。通過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有的拼成近似于三角形的圓形……有的發現平均分的人數越多,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或三角形,思維體現出有序性、互補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表現出較好的鉆研精神,小組合作研討使學生在思維的比較中取得了問題的完滿解決,萌發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隨后,各小組進行交流反饋,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不僅認真傾聽同學們的發言,還不斷提出疑問或補充。更為重要的,通過反饋,學生意識到集體的智慧遠遠超過了個人的聰明,合作研討使問題得到最優化解決。最后,當同學們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興趣盎然,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集體探究
班級集體探究主要是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集中解決。例如,在“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的教學中,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后,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問題:“下面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表示,哪幾個不能?為什么?①一箱蘋果重千克,賣出了 ;②一塊布長米 ;③我校40歲以下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 。”要求學生判斷哪些分數能改寫為百分數,哪些不能,并說明理由。這一問題的探究,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就可以用班級集體探究的形式進行探究。
四、交流歸納,梳理知識
這一階段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主探究獲得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歸納、概括,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系統性整理。這一階段,可以讓學生鞏固和擴展所學知識,將知識吸收內化,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聯系實際,鞏固延伸
讓學生運用探究出的結論與規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根本宗旨,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和在生活中有效運用數學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海桃.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5).
[2] 李維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2012.2.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