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為二十分鐘,這就決定課堂四十分鐘內一定要開展一定的活動,這樣小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佳。此外,數學來自于生活,它的學科特點又決定了活動參與教學的重要性。為此,文章就數學課堂中的游戲、探究、文藝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和效果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69
人類知識是在活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來自于實踐,又要回到實踐中檢驗,而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他們的想象力與自制力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所以他們對于數學的學習也喜歡在活動實踐中得以探索,找到學習的樂趣。由此可見,把活動納入數學課堂教學是非常有益、有效、有趣的一件事。
一、把游戲活動帶到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小學生最樂于接受的一種活動形式。比如院子里有三五個孩子,他們立即會有他們的游戲形式,每個人在游戲中都能找到自我,感覺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游戲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獨特手段,如果把教學內容滲透融入到課堂游戲中,學生在游戲中找到了玩的樂趣,真可謂玩中學、學中玩。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結合不同年級的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開火車”“找伙伴”“小小送信員”“摘蘋果”“拍手對口令”等形式的游戲。例如,在一年級教學“十以內加減法”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十個手指頭屈伸巧算法做一鋪墊,學生感受了十以內的加減是怎么回事,然后我用了一個小游戲鞏固和聯系剛才的知識,這個游戲是:傳接數的游戲。我把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五人,我小聲地告訴每一組第一個同學不同的數字,然后讓他們用這個數字加上二,把得數傳給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用同樣的方法傳下去,第五個同學算后立即舉手。看哪一組是最快組,最快組即為獲勝組。然后用同樣的游戲再完成減法練習。這樣的游戲,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學習效果明顯,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很濃厚,同時這樣的游戲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積極合作精神與集體觀念意識。
二、把探究活動帶到課堂,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
數學知識的特點是把抽象性、邏輯性和嚴密性結合在一起。誠然,數學知識也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它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學習者。我們的數學課本實際上是一個個數學知識的載體,它也是一個敞開著文本,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帶領學生以各種活動的形式走進這個文本,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培養數學嚴謹的思維習慣。例如每節課的課前都要求學生去預習下一節課內容,必須找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請你找出教材中沒有提供給我們的方法,這樣學生就會在課前進行一次自主探究活動,他會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理解和揣摩,這為課堂中的探究活動已經做好了熱身,到了課堂里學生集體的探究才會更有意義、有價值。
例如我在教“圓的周長”時,先布置課前的獨立探究,把問題或自己的收獲帶回課堂,然后再在課堂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動手制作圓,測量數據、計算數據、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學。這樣的一個過程既鍛煉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又深刻地理解了圓周率的概念,同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的探究交流中,又被計算出圓周率這一長串數字的數學家祖沖之的精神和智慧所折服。在教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好玩”這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設計自己所居住小區的平面圖。為了畫出較為準確的平面圖,學生必須先確定自己要從哪個方位去畫,要畫出哪些建筑物,要目測哪些數據,這幅圖的比例尺怎樣確定最合理?諸如此類的問題,小組內通過探究畫出這幅平面圖之后,為了驗證自己所畫圖形是否科學合理,還要讓學生回到小區找到相應的建筑物。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在動手、思維、合作的過程中,把數學問題用文字的形式、圖畫的形式做一表達,這樣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計算空間幾何題、數學應用題培養了想象的能力。法國思想家狄德羅說,所謂數學的解答,就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解答,這既是美的計算、也是美的思維。
三、把數學文藝活動帶到課堂,實現生活與數學的銜接
一提到文藝節目,人們會立即與語文聯系起來,殊不知,數學的學習也可以發揮文藝節目的優勢。例如在數學課堂中可以設計這樣的數學文藝節目:相聲《不要丟了我小數點》、課本劇《奇數和偶數》、數學故事會、數學舞蹈《找朋友》等。若數學文藝節目在課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學生會因為這種別開生面的形式大感興趣,從而拉近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的距離。
在教學“圓周率”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布置了家庭作業——搜集數學名人故事。課堂中我開展了數學故事會: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巧算《孫子算經》的故事;八歲的高斯發現數學定理的故事;陳景潤、祖沖之等許許多多的數學家的逸聞趣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還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從學生的眼光中我讀到了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和信心。在教“百分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辦工廠》(例如:開服裝廠的學生要向學生介紹衣服的制作成分,因為在衣服的標簽上要標上各種材料的百分數;開酒廠的學生向大家介紹酒精的含量,在酒瓶上要標出酒精度數和百分數)。學生在講故事和課本劇的表演中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接近數學,了解數學產生的情景,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需求,然后巧妙、正確地運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難題。所以數學文藝節目在課堂中出現,既活躍了學習氛圍,也開拓了學生的數學視野,鍛煉了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堂中各種活動的有效開展,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數學、探究數學、運用數學的機會和平臺,同時也在活動情境中使學生真實感受數學的內涵,學生掌握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才會更加有價值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蘭雪冰.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大世界,東方出版社,2005.
[2] 陳振平.讓文本對話走進數學課堂[J].西部教育參考.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