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斌 葛萬鵬 高倩楠
摘 要:發現、正視發展中的問題并積極應對,采取解決措施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內容。提升黨和人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心面臨一些挑戰:中國道路的形象模糊,人們對其認識不足;道路評價的標準不夠明晰,其比較優勢未能充分凸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可以極大提升道路自信。應對的對策有:推進道路理論的大眾化;明確評價道路的基本理論工具——唯物史觀;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中國道路;自信;道路理論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21-02
實踐是檢驗理論科學與否、正確與否、適用與否的最佳標準。新中國建設近七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中國道路是新中國的正確選擇、偉大選擇。這是道路自信的最堅實的基礎。我們必須滿懷信心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自信不是夜郎自大,并不意味著忽視困難與不足;而是要坦蕩勇敢地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跨越障礙。尤其在改革進入山重水復之境,我們更要坦率從容,如履薄冰,善于發現問題與不足,把握時機,通達柳暗花明??缭秸系K的前提是發現障礙。由此可見,探索道路自信所面臨的挑戰,并積極探尋應對挑戰的對策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道路自信的內涵簡析
“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是對新中國六十多年的發展經驗的高度凝練與概括,是中國在以往、現在和未來都需要堅持的發展之路,是一條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特色因素不斷增多的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的號召。道路自信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大眾基于正確認識、科學評價、切身體會、共享成果而主觀產生的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心。其中,自信的主體是黨和人民;客體是“道路”;聯系主客體之間的橋梁是“自信”;條件是主體能夠正確地認識、科學地評價、切身體會和共享發展的成果。道路自信的號召與要求是時代呼喚。進一步深入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些任務和偉大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人民歷史主體作用,發揮人民大眾的創造力,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然而,這些結果實現的前提是人民的團結、民心的凝聚、積極性和創新性的調動。歸根結底,就是要對國家發展道路自信。
二、道路自信面臨的挑戰
偉大的發展成就說明高度的道路自信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我們依然不夠自信的現實。因此,構成“自信心不足”的阻礙因素是值得我們去發現和總結的。當前,導致人們對“道路”不夠自信的原因在于,人們受到意識形態滲透等因素的干擾,還不能正確認識中國道路,對其評價與認同感都不高。
(一)“道路”形象模糊,人們的認識不足
對對象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現狀和未來的充分認識是自信心理產生的基礎。沒有人會對陌生的事物、環境產生由衷的自信。一個群體、政黨也是如此。因而,清楚地把握中國道路的真實面目是中共與廣大人民產生道路自信的基礎。而這一方面,恰恰是當前道路自信產生的薄弱環節。盡管中國道路在中國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但是對中國道路的理論認識、概念提出卻不是一帆風順的。自“北京共識”提出以來,學界圍繞用什么詞匯概括中國發展經驗的問題討論持續了近十年的時間。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詞匯,其所指的實質都是一樣的。而人們對中國道路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原因如下。
首先,在根本上,中國道路不是一條固定的、僵化的“路”;而是一條運動、變化、發展、不斷進步的發展之路,是一條隨著發展實際不斷探索的“路”。這也正是為什么有學者反對采用“模式”,堅持用“道路”表述中國發展經驗的原因?!澳J健币馕吨忾]、成型、固化、不變,這無疑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的思想?!暗缆贰钡倪\動、變化和發展的特性本身增加了人們對它認識的難度。并且,隨著發展實際的變化,人們對中國道路的概括也在不斷更新,“道路”內涵不斷豐富。從這層意義上講,近七十年的新中國發展史就是“中國道路”的概念史。從“社會主義道路”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變化,我們發現:道路的旗幟更加鮮明,特色的元素不斷增加。
其次,中國道路作為一個國家的發展之路,內涵包括道路的目標與方向、基本原則、發展依靠力量、根本任務、發展方法、價值選擇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并且,如前所述,它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很難通過簡單的量化或者其他途徑塑造一個直觀的形象。正如,人們很容易理解“什么不是社會主義”,而難以明白“社會主義是什么”。同理,人們清楚“什么方式不適合中國道路”,卻難以明白“中國道路怎么走”。想到中國道路,人們心目中形成的形象是不確定的,是模糊的。尤其面臨當前的改革困境,在“深水”中摸索前進,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那么人心可能不是自信,而是畏懼和擔憂。
最后,人民大眾對中國道路的認識來自上層。大致的方向是:由上至下,由講臺向社會。中國道路是關于中國發展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發展經驗,不是某個具體的縣、省份或者地區的,也不是各地區發展經驗的簡單相加;而是超越地理條件、跨越民族差異、跨越風俗習慣的差別在理論上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暗缆贰笨缭綍r空的高度概括性與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有限性形成矛盾。例如,長期生活在桂西北貧困農村的人們,盡管能理解中國道路的字面意思,卻難以理解和體會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除此之外,中國道路作為嚴謹的、規范的學術命題難以進行話語轉換,形成人們能夠通俗易懂、淺顯明了的概念。中國道路的大眾形象難以塑造,這是理論宣傳工作的重大難題。
(二)道路的評價標準不夠明晰,比較優勢未能充分凸顯
心理學認為,通過對比彰顯出主體的優勢會助長主體的自信。俗話說,貨比三家,好壞自知。通過國際視野下的對比,中國道路所具有的優勢自然得到凸顯。比較優勢的凸顯自然會提升道路自信。例如,張維為在《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一書中,根據其個人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旅游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結合一系列的統計數據、案例、事實確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對比證明了中國道路的無比優越性。但是,偉大的成績僅僅作為中國道路的一部分,不能證明中國道路是完全正確的。中國道路不僅僅包含其成果,還有方向、目標、方法、原則、理念等一系列內容。從這個角度看,評價中國道路應該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評價標準。現實是,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普遍適用于任何國家的發展道路。人類也還沒有找出適用于全人類的發展道路。所以,一個全面的評價體系是不可能被建立的。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對一些評價標準的探索。盡管沒有完美的發展道路,但任何發展的道路總會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例如:是否符合全球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是否符合人的發展要求。符合這些基本要求的程度應當成為評價各國發展道路的標準。中國道路是一條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符合本國人民利益和全球人民利益的發展道路。然而,部分人沒有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去評價和看待中國道路,而是以西方的價值觀看待中國的發展,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成績。因此,妄自菲薄、盲目追趕西方、對現狀擔憂和不滿構成了這些人的心態。很明顯,這是不自信的。
(三)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力的迅速攀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為道路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2]。按這個理論看,道路自信應該隨著國家的發展而迅速提升;然而,事實是我們對道路的自信并沒有與發展成績同步提升。這說明,有一些來自外部的因素影響了人們對中國道路的認識與評價,從而降低了人們對中國道路的認同感,阻礙人們自信心理的產生。這些外部因素就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它們正干擾著人們對當前中國發展的認識與評價,并且這種干擾仍將繼續。一方面,日益加深和擴大的對外開放和商品貿易帶動了異質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歐美等西方國家擅長將資本、技術、專利和思想觀念打包輸出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是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曾有美國高官直言不諱,“貿易不只是創造財富的手段,它還是美國思想和理想借以滲透到所有中國人意識中的渠道?!盵3]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普遍性導致西方意識形態傳播的手段更加豐富多樣、更加隱蔽,從而增強了滲透的能力。“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盵4]其中,10—29歲的網民數量占總人數的51.3%。由此可見,網絡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考驗是非常巨大的。
三、應對挑戰的對策
(一)推進道路理論大眾化
人民大眾是道路自信最廣泛的最主要的主體,也是道路自信的根本意義所在。因為道路自信在根本上是為了凝聚最廣大人民的力量,從而為實現民族復興找到最根本、最主要的依靠力量。由此可見,實現最廣泛的道路自信就必須讓廣大人民認識、了解中國道路。然而,道路理論的內涵豐富、邏輯嚴密,一直懸掛在社會的“高空”,難以下沉到底層人民的心中。因此,推進道路理論的大眾化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的解決至少要關注這兩個方面:一是要注意話語轉換——用人民大眾易接受、能掌握的口頭語言和通俗語言闡釋中國道路。并輔之以中國文學中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例如舉例子、比喻、對比等。還可以結合民間的俗語、諺語。在這一方面,習近平同志的系列講話給予我們豐富的啟示。二是提升理論宣傳教育的效果。提升理論宣傳教育的效果要把握方法和載體等環節。一方面,要轉變以往過度依賴干部理論教育、編輯通俗讀物等手段;應該提倡在社區教育、成人在職教育中加強道路理論教育,豐富道路理論的傳播渠道。另一方面,應該充分結合現代媒體技術,豐富道路理論的宣傳載體。例如,制作道路理論學習微視頻,編輯道路理論常識小篇文章在微信公眾平臺、QQ群、貼吧、網絡社區進行宣傳。
(二)明確道路評價的理論工具
造成部分人不夠自信的原因在于他們不知如何客觀地認識、科學地評價國家發展道路。人的思想如同種田,不種上莊稼,雜草便會叢生。正因為長期以來西方價值觀念鋪天蓋地的宣傳和潛移默化的滲透讓部分人難以明辨是非,總是以“富?!薄白杂伞薄捌降取钡扔^念評判中國道路。殊不知,無論是“富裕”“自由”還是“平等”都是某一種社會發展道路的結果,怎么能僅憑結果來評價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道路呢?且不論其所謂的“自由”與“平等”的標準是什么。如果僅看結果,那么通過對別國的掠奪榨取換來本國的“富裕”應該是被提倡的。毫無疑問,如果僅從結果看待發展,那么所謂的“自由”“平等”本身就反對了自己,小范圍內的、狹隘的“自由”僅僅是部分人的“自由”,“平等”也只是“不平等”。因此,評價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不能忽視發展道路的方法、原則和目標,而且應該以這些內容為重。唯物史觀是當前各種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中最系統、最科學的理論工具。首先,它關注人類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是人,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廣大人民,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廣大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超越了個別國家經驗、普適的理論認識。其次,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是聯系觀,發現了社會發展的原則和方法。它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聯系。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發展與自然保護等等多種多樣的聯系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覆蓋整個世界的關系網。因而,和平相處、平等相待、共同發展、相互促進應該是處理各種聯系的原則和方法。這些原則不偏不倚,以全人類的利益為根本,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最后,唯物史觀還探尋總結了人類社會的規律,預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相比唯物史觀,社會有機體論、文明形態史觀或者唯心史觀則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綜上,我們應該明確評價發展道路的基本理論工具——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引導人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認識中國道路、分析中國道路。
(三)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
面對西方的文化滲透,我們應該清醒認識、高度警惕、主動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核心,是中國道路的反映,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然選擇。因此,培育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發揮教育在價值觀培育中的基礎作用。要尊重主體的認知規律和價值觀形成規律,有順序、分層次地引導價值觀;尤其要重視青少年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核心價值觀的隱性教育。其次,要用核心價值觀規范、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發展大眾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在這一方面,美國的做法可謂高明,我們不妨學習借鑒。最后,要積極向國外宣傳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道路的經驗。這個過程不能單憑政府,應該注意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鬃訉W院是對外宣傳中國、塑造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應充分利用。另外,我們應該積極為國際組織培養人才,向國際組織輸送立場堅定、能力突出的干部,發揮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
四、結語
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自信是大國應有的氣魄。發現“自身”的不足,正確面對困難與挑戰是道路自信的應有之義。迎難而上、積極應對挑戰,解決各種問題、掃除障礙勢必提升人民對執政黨的自信、對道路的自信、對國家的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3]劉永濤.文化與外交:戰后美國對外文化戰略透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66.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官方網站,[2016-04-1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