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霞
摘 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步驟,既是對教與學成果的檢測與反饋,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完善和延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改變作業布置的傳統理念,不斷創新語文作業布置的方式和方法,特別是要變單一的機械重復為綜合的靈活多樣。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19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2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改變學生過于注重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狀態,倡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見,實行開放的、靈活的、動態的學習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但在現實中學生的作業布置仍然存在許多與新課程理念格格不入的問題,如無休止的抄寫,沒完沒了的背誦等,導致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為此,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從作業形式、內容、評價等方面著手,大膽嘗試,努力創新,使作業形式活潑多樣、使作業內容豐富多彩,并大力創新評價方式,倡導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獲得全面綜合發展。現筆者從以下六個方面談談語文作業優化與設計的方法。
一、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趣味性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德國偉大詩人歌德也認為:“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可見,興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然而,長期以來語文作業大都形式呆板單一,內容枯燥乏味,有悖于語文素質教育的理念。如果教師能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強調內容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強化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相互統一,學生就定能在一種愉悅、歡快的氛圍中體驗生活,追求真知,增長知識,享受成功的樂趣。我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學生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就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形式的設計上,要把作業從單一的“抄和寫”中脫離出來,讓聽、說、讀、寫全面同步進行,同時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作等巧妙結合,讓作業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四年級學生在學習、理解了唐代詩人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伴隨著美妙的音樂把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同時對畫的好的作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二、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層次性
英國詩人蒲柏說過:“自然界的所有差異,換來了真個自然界的平靜。”俗話又說:“千人千品,萬人萬象。”學生的智力有強弱,能力有高低,教師千萬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他們、評價他們、要求他們,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他們確定合理、適宜的目標,讓他們在快樂自信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幸福感。
常言道:“你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你;只有你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尊重你。”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就是教學和進行分層設計的前提。首先,教師要把全班學生分為A、B、C組等或“育才組”“希望組”“進步組”等,當然分組不是固定的,要根據學生的進步隨時加以調整;其次,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讓成績優異的學生熟練背誦整篇課文,讓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背誦某段課文,也可以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寫出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受,讓能力較弱的學生只簡單地復述課文內容;再次,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能力的差異,留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安排。這樣學生就會在自我布置作業中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和信任,自我成就感就會增強。
三、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生活性
教育根植于生活。傳統的語文作業布置以書面、背誦為主,形式單一。對此,教師要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撲捉靈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后,教師可帶領或要求學生參觀當地或附近的名勝古跡,并寫出游記筆記,或閱讀一篇類似的文章,或進行一次考察,或做一次探險,或當一次導游,這樣學生就能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人文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四、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延展性
作業的優化設計與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對語文教材的有益補充。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不僅要注重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譯、唱、演、做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訓練,還要將語文學科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同時還應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開發報刊雜志、影視博覽等社會人文資源。如在學了《小孩與大海》后,教師可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藍色海洋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探尋并了解海洋深處的的奇特世界,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五、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評價多元性
傳統的作業批閱不是打鉤劃叉,就是批注圈改。這種程式化、教條化、單一化的批閱方式,使得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受到了抑制,感到了無趣和乏味。對此,教師在批閱作業時可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常見的方式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同伴評價、家長評價等;喜聞樂見的方法有正誤法(√、×)、等級法(A、B、C)、圖案法(小紅旗、小紅花等)、語言法(你真棒,你的作業讓老師欣喜,語言優美,想象力豐富等)。
六、作業評價應注重激勵性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倡導以人為本。這要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由關注學習轉為關注學生,并用發展辨正的眼光看待學生,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精心呵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更加重視、珍惜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把自信心轉化為學習的強大動力。具體做法: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露出微笑、寫上贊賞、捎去鼓勵,如“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讓人耳目一新”“如果再仔細一點,相信成功一定屬于你”“你的作業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老師為你感到由衷的高興”等。這樣的作業激勵,才能更好地溝通師生思想,交流師生感情。
七、結語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和推進,語文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深刻領會先進的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掌握先進的語文教育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優化作業設計,并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