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堂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課堂是我們追求的最佳教學形式之一,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無限的內容,就是高效課堂的突出特色。對教師來說,高效課堂是終身追求的目標,需要改革自己的教學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上,這也是高效課堂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高效課堂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那么,如何將兩者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本文對此作一具體分析。
關鍵詞:高效課堂;興趣;思維;預設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1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28
當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很多學校都參與了進來,創造出了不少的新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筆者認為也應該效仿這些學校進行改革,但他人的東西不一定適用。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我們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方向,掌握一些新的理念,創設能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情境,重視學生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愛學、樂學、會學、善學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導入激趣
“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边@是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的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課堂教學要有藝術的導入。一堂課導入精彩了,就能讓學生情趣盎然,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上課伊始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誰見過的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學生哄堂大笑,緊接著問:“既然大家都笑,說明我說錯了,那么橢圓做車輪行不行?”學生肯定說不行的。那么問題就引出來了,“為什么車輪一定是圓的,方的、扁的都不行呢?”學生答不上來了,這時我接著說:“我們今天就學習這個問題。”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圓的概念,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情境激趣
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創設了以下教學情境:在美麗的大湖灣湖邊上有一個小村莊,村里住著爺爺和孫子兩個人。2014年,他們從計劃4月1日起打魚,爺爺說他連續打3天要休息1天。孫子說他連續打5天要休息1天。遠方的奶奶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時候去看他們爺孫兩個,可她就是不知道哪天去才能碰到他倆在家休息。請同學們幫老奶奶選個良辰吉日,好讓奶奶出門遠行。這樣教學,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了快石頭激起朵朵浪花,產生了相當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數學教學重在學生思維的訓練。有關專家也曾經提到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就是看教學中學生是否有思維實質的參與。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與學相統一。如在教二年級“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剛好是春天的植樹月,我就設計了一節植樹活動課:先讓班干部到三鑫苗圃基地去選購樹苗,選了2種樹苗,列算式為56+18=74,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算該算式是否正確。其中,有個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0+10=60,6+8=14,60+14=74,在這個算式的基礎上,學生議論開了,很快有的學生就列出了:50+18=68,68+6=74。同樣56不變,把18拆開來列算式:56+10=66,66+8=74。學生的思維有時候,有許多閃光的地方,只是我們老師不善于發掘罷了。一個人的智力畢竟是有限的,群策群力方能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像這樣,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在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計算問題時,思維就活了,有些問題他們自己就解決了。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發散的,想問題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親身感受到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三、課堂教學中充分預設并注重問題的生成
打造高效課堂不是輕易能辦到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預設一些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也到掌握解答這些問題的方法。因為如果教師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隨時都有可能被學生問倒。從理論上講,教師預設問題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的環節等各方面都要做出預判,實施時不能打亂課堂教學的秩序,如果教學的秩序打亂了,預設的問題就沒法往下講了。生成的問題,教師要有預判,當成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納入正常的教學范圍。當然,也有意料之外的情況,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教師預設的問題與課堂里隨機生成的問題是不矛盾的,有的教師把生成的問題歸咎于學生的搗亂,這是不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做好預設的同時,也要具備生成意識,寬容地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的問題。如我在講《分數的意義》時,預設是讓學生從12枚棋子中找出三分之一。學生的方法參差不齊,有的很好,有的時沒有任何根據的亂找,這能否定義為有意搗亂呢?不能!認識問題的能力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就是不一樣的。有的認為是3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還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馬上給出正確的答案,也沒有用事先預想好的思路拉著學生走,而是就學生的思維方式,演繹結果,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學生隨意生成的問題,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總之,高效課堂的打造,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實際水平之上,并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來進行教學,否則都是紙上談兵。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