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清
摘要:音樂課堂是一個師生進行情感溝通和藝術傳遞的過程,教師不應該只局限于傳授音樂技巧,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感知和體驗的能力,教會學生欣賞美,創作美,讓音樂伴隨學生終生。對于初中音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筆者根據自己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總結了一下幾點。
關鍵詞:初中音樂;感知力;發聲
初中音樂教學由于理論還不夠完善,一直處在探索階段,傳統初中音樂教學都采取統一的模式,教師先領唱,學生跟著唱。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學生歌唱技巧的訓練和培養,從而忽略了培養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自身所蘊含的美感的能力。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只采取“一唱一隨”單一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必然使得學生對音樂原本的熱情喪失殆盡,甚至對音樂課產生抵制情緒。教師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必須首先從自身找原因,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引起學生的興趣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課堂上做到“以情感人”,挖掘音樂自身的感染力,用音樂的偉大魅力感動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愛上音樂,喜歡音樂,讓音樂伴隨其終身。
一、教師要將學生對音樂感情的培養放在第一位
音樂是一種傳遞感情的載體,音樂的生命來源于真摯的感情,音樂教師自身的對音樂的熱情是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喜愛的內質和最主要的方法。音樂是一種能夠直接震撼人心靈的藝術形式,承載著人類的情感,而音樂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音樂中所承載的內涵的一種深層次能力。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對音樂賞析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在《望鄉》這首歌曲中,就滲透了一種濃濃的游子思鄉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是單純的去講授音樂創作背景,而是盡可能的通過彈奏和講解,放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音樂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二、教師要注重學生對音樂感知力的培養
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和開發,聽覺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好音樂課程的基石。每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無不有一雙敏銳的耳朵,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對音調、音色的敏銳的辨識能力和感知力,又怎么能夠感知旋律中的美感,辨別各種樂器的聲音。第二,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視覺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前提條件,在視譜和識譜的課堂練習中,視覺能力處在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效果,就不能夠做到速唱速視的水平。第三,教師要對學生的唱歌技能進行訓練。在日常課堂的發聲練習中,教師要做到練習與講解有機結合,將音樂枯燥的理論很好的融合到課堂講解中,轉換成學生能夠理解的和掌握的歌唱技能。要加強學生對發聲技巧的練習次數,做到將理論技巧融匯于心,否則再好的理論也只是單純的紙上談兵??偟膩碇v,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將講解和練習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練習,讓自己在練習中有所感受和收獲,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最終效果。
三、教師對要重視對學生發聲能力的培養
只要我們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練習發聲,每個人的嗓子都會成為一件完美的樂器。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要對基本的發聲原理熟記于心,從而使得我們能夠在發聲練習中能夠達到鼻腔、胸腔、口腔等身體的各個部位達到和諧共振的效果,最終讓我們的嗓子發出最為理想的聲音。第二,在唱法上,一定要摸索出一整套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唱法,不能單純的模仿,唱法沒有高下,只要是適合自己,能唱出悅耳動聽的歌聲就是好的唱法。不要只為了追求唱法反而迷失了自己,最后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四、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文字和音樂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文字更注重的是對定義和概念的一種直觀的表述,而音樂所傳遞出來的感情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要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出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因此,一個音樂大家要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通過感悟欣賞和速唱視頻識譜等方法都能夠達到音樂教學訓練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的能力,堅持下去之后,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擁有豐富的情感,頭腦的運行也會跟著靈活起來,思考能力也會隨之加強。例如教師要在音樂課堂上積極搭建讓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盡情的去唱歌舞蹈,用心靈去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美感,并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音樂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在理解歌曲深刻內涵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編排出屬于自己的舞蹈,將作品的內涵用肢體語言這一更為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
五、教師要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意識的著重培養
教師在音樂欣賞歌曲的選擇上,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材的層面上,應該把視野放開放大,在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還要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聽音練習,做到“賞練”結合,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音樂教師可以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將各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有效的運用到課堂中來。如,分別在鋼琴的高音區、中音區和低音區對學生普遍喜愛的歌曲進行彈奏,讓學生感受不同音區彈奏給歌曲帶來的不一樣的聽覺享受。教師亦可以加強課堂難度教學,提高對學生的要求,例如,教師在課堂上也可運用表演與合唱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給學生講一堂生動的音樂故事。這種類似的練習可以說是使得課堂中充滿了音樂的氛圍,比起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對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為學生以后能夠欣賞更深難度的音樂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作為一個21世紀的音樂教師,比起老一輩音樂人,更應該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音樂教學方法,作為音樂教師,不但要掌握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用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