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鳳
【摘要】 學習中出現錯誤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必然伴隨的現象之一,教師更應該多關注學生的錯誤,并對這些錯誤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勢利導. 本文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以發展的角度發現和理解這些“錯誤”在某方面的價值,從而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錯誤;錯誤資源
教學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 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 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 其實,“錯誤”是一筆可貴的教學資源, 是學生積極思維時閃爍的瞬間火花. 一般情況下, 只要學生經過思考, 其錯誤中總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一種獨特, 反射出智慧的光芒. 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作出修正, 助其邁向成功的道路, 那么“錯誤”也可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 教師就應該寬容學生的錯誤, 并挖掘利用這種錯誤資源,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一、善待學生的錯誤
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有意或者無意地防止學生出現錯誤. 當學生產生認知偏差出現錯誤以后,教師不應該拒絕讓學生陳述理由. 否則,學生不能隨意表達自己的思維,教師就無法獲取課堂上的真實信息,很多沒有暴露的問題都轉移到了課后.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數學錯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有“容錯”的氣度,要善待學生的錯誤,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他們自己的錯誤.
【案例】 《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已知在三角形中∠1是55°,∠2是65°,另一個角是∠3,求∠3的外角∠ 4的度數. 看到這樣的題目,坐在最后一排,平時學習不好的同學舉手了,于是王老師就叫他上來解答. 他寫道:55° + 65° = 120°,180° - 120° = 60°然后就下去了,王老師就把他寫的過程講解了一下,引導學生知道還差一步:180° - 60° = 120°. 但王老師沒有直接說這名同學解答錯誤,而是用鼓勵的口吻說:“看看我們的某某同學真棒,三步已經寫出了兩步. ”我觀察到那名同學面帶微笑繼續聽課,而且也沒有其他同學嘲笑他. 相信他們在這種民主的學習氛圍下敢說、敢問、敢于大膽創新,積極的投入學習,學習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二、利用學生的錯誤
新課改帶來的一大變化就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從“唯一的答案”中跳出來. 鑒于此變化,我認為教師們不應再給學生“捆綁手腳”,而是要讓他們“自由地跳”. 反思我們的教育,在對待學生錯誤的問題上,我們主要都在如何預防學生犯錯誤上面下工夫,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要以發展的角度發現和理解這些“錯誤”在某方面的價值,從而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
利用措施概括如下:
1. 給學生出錯的機會,激活思維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敢于創新,就必須采用變異的教學手段. 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突破原有條件和問題鎖定的框框. 跳出“唯一答案”的觀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 【案例】 教學蘇教版第七冊“相遇問題”時,我的指導老師出了這樣一道練習: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兩輛汽車相距800米,它們相向而行,甲汽車每分鐘行700米,乙汽車每分鐘行800米. 問3分鐘后兩輛汽車相距多少米?但打印時漏掉了“它們相向而行”的條件. 作業時好多同學提出了疑問,說這道題出錯了,不好解答. 只有兩名同學在旁邊注明:由于不知它們的行駛方向,如果它們相向而行,3分鐘后兩車相距(800 + 700) × 3 - 800 = 3700(米);如果兩車相背而行,3分鐘后兩車相距(800 + 700) × 3 + 800 = 5300(米);如果兩車同向而行,且甲汽車在乙汽車的前面,那么3分鐘后兩車相距700 × 3 + 800 - 700 × 3 = 1100(米).
我們教師的教學觀點就是教師精心設計教案,通過知識的鋪墊、遷移,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再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習舉一反三,從而熟練解題. 通過練習,他們對于自己熟悉的題目或許熟練有加,但如果稍加變化,又會怎樣?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突破原有條件和問題鎖定的框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 預設錯誤, 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上的錯誤, 有些是教師能夠預料到的. 教師通過認真鉆研教材, 在學生的學習尚未發生認知偏差之前, 把某些錯誤設法顯示出來,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識角度, 憑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識錯和改錯, 預先實行控制, 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案例】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出示下面一道題:一塊長5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紅綢布,能裁剪出多少個邊長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大部分學生立刻說出答案:(5 × 4) ÷ (1 × 1 ÷ 2) = 40(個).
教師并沒有到此結束,又問:如果裁剪成邊長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裁多少個呢?許多學生理直氣壯地說:“這有何難,不就是用(5 × 4) ÷ (2 × 2 ÷ 2) = 10(個)嘛!”學生中計了卻全然不知.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草圖驗證,或畫圖并標上長度,很快有學生出聲了:“10個不對呀!只能是8個. ”教師笑著表示肯定.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授的知識和解題方法當然應該絕對可靠,可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環節,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陷阱”,誘使學生失誤出錯,再利用這些契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 巧用錯誤,引發探究
布魯納曾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便沒有數學的發展. ”學習錯誤是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必然伴隨的現象之一. 對于似是而非、學生不易察覺的錯誤,如果教師只告訴正確的做法,難以觸及問題的實質,更容易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如對這些錯誤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案例】 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出示題目時,我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列式計算:30 ÷ (30 ÷ 10 + 30 ÷ 15) = 6(天),并說明算理. 然后誘導學生:“如果這段公路長60千米,那么時間是多少呢?”“12天. ”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嗎?請同學們計算后再回答,好嗎?”“這還用算!”雖然這么說,但同學們還是認真地算了起來. 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6天. ”路程擴大2倍時間竟然不變. “如果路程分別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時間又分別是多少呢?”此時的學生不在顯得胸有成竹而是滿臉疑惑. “請同學們分組計算一下. ”片刻,答案出來了,“都是6天!”“為什么公路的長度不論是多少千米,時間總是不變呢?”“是不是工程問題中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無關呢?”“如果不知道具體的工作總量也能求出工作時間嗎?”錯誤引發了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探索的興趣.
三、總 結
對于“錯誤”給教學帶來的機遇,每個教師都能碰到,而不同的處理方法所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因勢利導,變“錯誤”為重要的學習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機會,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抓住這一學習時刻,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從錯誤中獲得知識. 讓錯誤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為數學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楊小榮.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小學數學教師,2001.
[2]羅增儒.“以錯就錯”的案例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2001.
[3]羅增儒.解題分析—談錯例剖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