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體育課程是高中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以學生為本,還課堂于學生”的教學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教學理念成為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之關鍵。為了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在目前的課程改革進程中,高中體育教學策略的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中體育;素質教育;以生為本
素質教育是根據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全民素質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務是為了使學生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培養中國特色的有用人才。由此可見,體育教育本身就擔負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本文圍繞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展開探討。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轉變觀念,摒棄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陳舊觀念,把學生當成“主體”,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與體育實踐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體育教學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素質教育下的體育課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可塑性,精心設計每一個構思和步驟,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適宜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過程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風,很容易自然地表現出來。作為體育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和學生的體質負起責任,教師采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都會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教育學生,有利于其個性品質的形成,并可以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收體育教學之效。
二、充分實施個性化教育
素質教育同個性化教育是同根共源的,素質教育也是合理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優勢、特長,挖掘獨立性與創造性的基礎。針對高中生的體育教學,應當包括體育課堂與體育課外兩個環節。體育課外活動所強調的已經不再是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的傳授,而是要求學生按照自身目標計劃,進行對應的體育項目練習。教師在學生練習時要給予必要的輔導、示范、總結。課外體育活動在組織要求上應當以學生自愿為前提,并根據學校條件,適時打破固有的班級分組標準,實施開放式分組方法,讓同年級學生自愿加入各個體育活動項目中。每個體育活動項目由在這方面能力突出且組織水平優異的學生負責,這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自己的機會。還可以邀請有體育方面特長的文化教師擔任輔導員工作,幫助高中生解決體育活動困難。這些方法對于提高學生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能力水平很有必要,學生通過個性化素質的發揮,可以樹立良好的生活態度與體育態度,獲得滿足感,促進個人素質的綜合提升。
三、豐富舊有的教學模式
原來的體育教學受到傳統教育思路影響很深,尤其是高中時期,很多學校過于注重考試成績,體育教學基本處于從屬或者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體育教學的模式設計一般都非常單一且重復,難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教學的真正價值。因為新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傳統與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順應學生發展,所以對于體育教師,更要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標準,形成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理念,并據此設置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要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并逐步達成終身體育的遠景目標。比如,可以把體育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形成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在教學中將體育價值、體育魅力同體育期待結合到一起。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將田徑中的短跑教學與球類教學中的傳球相互結合,以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而在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網球等課程中,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都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分別練習,并在分別練習的基礎上增加授課的深度與廣度,在開展武術、游泳、健美操等教學內容時,同樣也可以采取這種方法。
四、提升體育教師的個人素質
高中體育教師應當具備更強的政治理論基礎與崇高的職業道德標準。應當全面理解并把握當代教育理論,并用此教育理論深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改革,使課程教學質量得到總體提升。另外,作為體育教師,要具備高度的事業心與責任感,為人師表、熱愛學生,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具備合格的組織能力與協調能力,從理論研究到綜合實踐整體把握體育教學所涉及的各類專業知識及技術技能。要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中,盡量把握住所有最前沿的體育教學基礎理論。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以提升高中生的素質能力為要務,使學生的心理都能夠得到良性健康發展。同時,在選擇教學內容與組織教學方法方面,教師要始終把學生而非自己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學習體育知識。
體育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使青少年獲得健康的體格,對他們性格和意志的培養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為體育教師,應更新觀念,開拓思路,不斷改革體育教學,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同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實際相結合。只要體育教師銳意改革、勇于探索,體育教學的春天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參考文獻:
郭小輝.淺談高中體育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0):125-12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