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山
摘 要: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時代順勢而來,并以其特有的交互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革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高校學生作為思想新潮并勇于技術嘗新的年輕群體,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但同時由于信息爆炸、技術缺陷和人的個性化等多方因素,也讓大學生在這個時代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而高校學生職業發展的過程就集中突顯了這些益處與挑戰。怎樣正確認識新媒體在高校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雙刃劍”效應,并將積極效應發揮到最大,同時避免不利影響,探索高校教育新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206-02
引言
新媒體時代所帶給我們的便捷以及引發的“雙刃劍”效應還在持續發酵中,積極擁抱新媒體帶來正能量的同時,也需要客觀認識到它所帶來的新的挑戰。高校學生如何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合理利用新媒體的“雙刃劍”效應,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實現職業發展目標,還需要高校予以積極的引導和幫輔。
一、新媒體的產生及內涵
新媒體概念最早產生于1967年,一般認為是由美國CBS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在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的商品計劃中首次提出,當時特指電子錄像[1]。此后,這一新概念的內涵不斷延伸并以美國為起點廣泛傳播并迅速流行起來。進入21世紀,隨著數字媒體形式的百花齊放,新媒體開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由于媒體本身所具有的發展性和創新性的特性,對于“新媒體”的概念,至今尚無統一的精確定義,以至被稱為“一個混亂的概念”,故而筆者在此不討論“新媒體”的定義究竟如何,而嘗試對其內涵做一闡述。首先,新媒體是眾多媒體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報刊、廣播、電視、新媒體,它的傳播載體通常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其次,新媒體強調網絡環境和人的個性,美國《連線》雜志將新媒體稱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新媒體就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媒體”。可見,網絡環境造就了新媒體從載體到傳播方式的“新穎”,而個性人的存在,也使得自媒體(We Media)在主流媒體之外異軍突起。最后,新媒體大力擁抱開放性,從構建開放式的交互平臺,到支持開放式傳播,再到對開放與共享理念的傳播,無不貫徹著“開放”的思維。
二、新媒體對高校學生職業發展影響之利
(一)有助于拓寬人際關系網絡,為大學生身份角色的轉變提供鋪墊
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首度提出六度分隔理論,這正是如今社交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理論基礎。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2]。當下所流行的各種新型社交媒體便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絡上的增值性軟件和服務,對這類新媒體的合理運用,是拓寬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網絡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高校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首要面臨的任務就是突破人際網絡中的“結構洞”(兩個關系人之間的非重復關系),而這個結構洞恰好存在于“學生”和“社會人”身份角色轉化的過程中。通過微信、微博、QQ、人人、飛信、易信等新媒體工具,根據六度分隔理論,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我們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當然這需要在排除一切不可控因素干擾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那么,當高校學生在職業生涯的準備階段,需要和一個與之存在“結構空洞”的關系人建立聯系時,就可以通過與身邊有直接聯系的五個中間人的橋梁,來認識這個人并與之建立直接聯系,從而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準備答疑解惑。這樣不僅消除了“結構空洞”,還使學生的人際關系網絡得到了切實的拓展,從而輔助學生在職業發展上實現身份和角色的轉變。
(二)有助于消除大學生職業發展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如今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體制已經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統分”變成了如今的“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不包分配促使大家陷入互相競爭的環境,信息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除個人素質和能力以外的第二大關鍵因素,這對于面臨擇業尤其是首次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在勞動力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息劣勢方的逆向選擇、檸檬效應問題,以及信息優勢方的敗德行為等道德風險問題日益凸顯,這勢必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度大、就業率不高以及高跳槽率等既影響勞動力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又阻礙大學生職業發展的局面。引起就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就業信息傳遞和傳播通道的局限,導致信息失真乃至產生虛假信息,從而使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在博弈的最終都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3]。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就是邁克爾·斯賓塞提出的信號傳遞模型,即相關部門為信息傳遞通道的透明提供保障,確保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無障礙溝通。此時,新媒體便是高校學生、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單位三方毫無爭議的選擇。新媒體的開放性確保了信息傳輸通道的順暢,載體形式的多樣性又進一步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方式,這些都為高校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擇業和就業,提供了便利。
(三)有助于突破地域時空限制,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傳統的勞動力市場上,通常是用人單位通過非移動化和非智能化的載體發布招聘信息,然后采取“零距離”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人才的考核和引進,當高校畢業生進行擇業時,就不得不親自趕往各個考核地點進行求職,這勢必導致機會成本的浪費,包括時間、金錢和錯過的就業機會等等。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這一狀況,大學生求職過程不再處于被動位置,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進行網上信息搜索、簡歷投遞、面試和考核等等,在增強與用人單位良性互動的同時,也節約了機會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若學生本人與用人單位均誠信參與,并且在職業選擇和就業的過程中無敗德行為發生,那么人力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新媒體對高校學生職業發展影響之弊及應對措施
(一)信息甄別和篩選難度大
互聯網的產生使信息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2004年前后,隨著社交媒體等一大批新媒工具的推廣,信息爆炸時代正式來臨。IDC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建的信息量將超過40ZB[4]。信息和數據量的急劇增加,給每位網絡用戶對信息的利用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由于新媒體的開放共享性,信息生產、發布和傳播過程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規范、控制和管理機制,各種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信息資源充斥網絡,增加了甄別和篩選的難度。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盡量減少求職過程中的虛假信息,并及時提取有用信息,就需要高校組織專門的信息甄別工作小組,或者將相關的部門聯合起來,共同擔起這份責任。首先,構建統一的網絡信息發布平臺,由專業人員進行維護。其次,聘請專業的信息人員參與求職、招聘等信息的收集、甄別、篩選和發布。最后,對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信息轉載進行官方認證,從而當信息通過各種新媒體工具流入學生時,能保證眼前的終端信息和信息源的信息具有同等的真實可靠性。
(二)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新媒體是新興互聯網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產物,由于技術漏洞的固有性,使得各類新媒體平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各種釣魚網站利用高校學生求職過程中急迫、焦慮、從眾等心理導致的輕信,大量竊取學生的個人信息,如一些求職網站中的注冊信息、發送的簡歷等,都不同程度包含了學生的身份、郵箱、手機號碼等隱私信息,甚至通過提交的家庭成員信息而獲取大量的社會成員隱私數據。當這些信息被轉化成數據而存在的時候,數據的馬賽克效應便使得學生毫無隱私可言,哪怕通過一個注冊號、一個學號就可以鏈接出所有關鍵數據。誠然,這并不是新媒體平臺推廣的初衷,但確實給不法分子巧鉆技術漏洞的機會,此時,新媒體的運用不但沒有給予高校生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甚至會侵犯他們的基本權益。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顯然應該從技術上著手,攻克難關、修補漏洞。這一點在高校來看,無論是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科研人員、教學人員,還是對學生本人來說,都是幾乎無法跨越的難關,但這并不是說高校就只能束手無策。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隱私防范教育,主要針對職業準備和選擇過程中的學生進行。另一方面,學校應對各類信息源嚴格把關,面向求職學生群體建立保障機制,構建學生求職實時反饋體系。從而充分發揮高校在學生職業發展準備階段的引導作用,求職階段的幫輔校正作用,以及職業選擇階段的激勵作用。
(三)容易導致錯誤的就業價值觀
就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就業全過程的體現,是個人對于職業選擇、就業目的、就業實現途徑、就業價值實現方法等全面、綜合的反映[5]。高校學生就業價值觀形成的初期一般是在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通常比較迷茫,在急切、焦慮、緊張、從眾等心理的驅使下,往往不夠理性和客觀。而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和言論自由,如微博、論壇等社交媒體工具的自由評論功能,又使學生接受大量的價值導向不一、甚至有悖常理的言論。一旦對某些信息產生認同,便會逐漸形成價值取向,如就業目標脫離實際、過濃的功利色彩、非正常化的就業價值實現途徑[6],這些都會導致高校學生在就業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就背離正確的價值導向。
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的重任。堅持主導性與包容性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原則,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影響力,宣傳就業正能量,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塑造學校、新媒體、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吳潮.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及二者關系辨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21(5):33-37.
[2]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EB/OL].(2015-10-09)[2015-11-
08].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_degrees_of_separation.
[3]蒲攀.信息不對稱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過程的博弈分析[J].現代情報,2015,35(4):150-153.
[4]2020年全球信息量將超過40ZB[EB/OL].(2014-08-28)[2015-11-08].http://www.aliyun.com/zixun/content/1_1_15-
290.html.
[5]白楊.社會轉型期我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6]劉和忠,馬東薇.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問題及對策[J].高校理論戰線,2011(1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