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恒銘 吳頔
【摘 要】 《學記》是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是一部體系十分完整而系統的教育理論專著。它蘊含了學以致道、及時著力、循序漸進、一張一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學習思想,揭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學生主體性等一系列教學原則。本文將對《學記》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進行解讀,論證它對現代教育仍有繼承和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學記》 教育思想 教學原則 現代教育
被譽為“教育學的雛形”的《學記》,為思孟學派所著,全文共二十節,1229字,與《大學》相為表里,居《禮記》第十八篇,約成書于戰國后期,是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第一部專門系統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著作。
《學記》以先秦官學和私學為背景,論述精辟,設喻生動,全文言簡意賅,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理論總結。它全面闡述了教育的地位、任務和目的,揭示了教師的地位、作用和師生間的關系,論述了教育教學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的高度概括。但是,學術界對《學記》中所蘊含的學習思想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在這一方面做點探索。
作為中國古代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的《學記》,它既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和概括,又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短短1229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觀點,給現代教學管理、教學方法都帶來很大的啟示意義。尤其是書中論述的幾大教學原則,更有現代教育值得借鑒之處。什么是原則?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準。什么是教學原則?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準,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學學半”,教學相長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尚書·兌命》說:“教學過程,一半在‘教師的教,一半在‘學生的學?!?/p>
在這里,素質教育的基本模式應該是“知識+素質+能力”,這是教學相長所蘊含的內涵。教學相長的原則不僅僅是指在知識的學習上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促進,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真正發揮教書育人的智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更應能從其中收益,因為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共同收益,也就是素質教育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學生。
《學記》在教育史上對教學理論的杰出貢獻首先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 教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正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才使教師不斷進步。教學相長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但后人在注釋“教學相長”時做了引申,將其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并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它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體現了我們民族教育最寶貴的精神,這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它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用。
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體現了“教”與“學”辯證與統一的關系,也體現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今天的教師要自強不息,與時俱進,超越自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樹立“教學相長”的辯證觀,在邊學邊教、邊教邊學中努力充實和提高自己。
二、做“伯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薄肮示又蹋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p>
在現代教育中,啟發性教學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我國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下。因為現代高科技的社會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是有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辦事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啟發誘導,使學生開動腦筋,打開思路,必須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倡啟發式的教學。因此,《學記》中提出的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教育的失敗,社會上大多把責任歸罪于教師,學生也總是感嘆“伯樂”型的教師太少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埋怨老師不是“伯樂”。這種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不公平的。教師的素質再高,如果沒有學生的配合,也達不到好的教學成果;不管是教師的激勵方法是如何的高明,如果學生不學,那么教育活動就無法啟動,教育效果更無從談起,因為學習是一種雙向的活動。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個真正全面的了解,然后順著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說到底,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內因,在學習中居于主導地位,只有學生自己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善于表達,積極主動,才能出效果。這些都是對“長善救失”所隱含的辯證法最好的詮釋。
作為教育者,教師應該懂得教育的辯證法,重視因材施教,堅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勢利導,克服消極因素,利用積極因素,將缺點轉化為優點。教育者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是去幫助學生及時轉化和處理好學習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和態度。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目標。
三、“正業”“居業”結合,藏息相輔
雖然說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但是課外閱讀也很重要,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秾W記》中提出,“正業”(正課)與“居學”(課外作業、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內外勞逸結合,學習進修與游戲休息相結合。教學的過程,總要有一張一弛的合理安排,絕不可能永遠處于緊張、興奮或者絕對松散的狀態。課內外各項教學活動必須相互結合,辯證統一,師生必須勞逸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首先,正課教學必須按時進行,正課結束后,教師必須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學生帶著教師的作業離校休息?!秾W記》中說:“大學之教也,明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闭n內外的學習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必須緊密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從復習的角度而言,“正業”的復習、鞏固屬于“居學”的范疇,是使正業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正如《學記》所說的“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如果從預習的角度說,“居學”既能增進“正業”的興趣,又是學習正業的準備,即“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其次,“息游”與“藏修”強調學習應有張有弛,偏重于課內外的勞逸結合。學生既可以發展愛好特長,拓寬視野,培養興趣,增長智慧,又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學習中的疲勞,學得愉快又有信心。這樣的學習,自然容易達到安學、親師、樂友和信道的目的。所謂“藏焉修焉之,謂正業專習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謂居學養純而義愈熟”,清代姜兆錫的理念為這一思想做了較好的闡釋。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契合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勞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有其科學依據。辯證而合理地處理好這種關系,既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又能保證正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更符合教學規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就今天的教育實踐來看也是完全正確的。
課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是自古就有的,而且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非常注重的原則。課外活動與課堂內容相聯系,在活動的同時能主動提高自己,又能對學習產生興趣。當今社會,科技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如果只在課堂中學習教師所指定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課內外知識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課外知識輔助課堂教學,建立課內和課外之間互為聯系、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四、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尊重學生
現代教育中,教師要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教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F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只有將知識進行認知和消化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系統,學習者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因此,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最佳途徑。
學生學習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專心致志的原則,達到“敬孫務時敏”“三年視敬業樂群”。只有專注學習才能在學習上有所發現和創新。
《學記》強調教學雙方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主要反映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思想。無論是教學相長教學觀念、啟發式教學思想,還是豫時孫摩的教學方法、藏息相依的教學制度,都提倡師生間、學生間的交往和交流,強調教學必須在學生的求知欲基礎上進行, 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教學原則的提出和發展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離不開教學實踐的支持,因為教學原則是對師生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學原則的制定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充實和完善,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
《學記》中所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是它從先秦的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又指導了以后歷代的教學實踐,早已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這些教學原則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這些教學原則的應用,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因為社會進步了,時代發展了,教育內容、過程、手段和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學記》盡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它無愧于中國及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經典文獻,其中所蘊含的“學以致道、循序漸進、一張一弛、及時著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學習思想永遠閃耀著唯物主義的燦爛光輝,與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研究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和一致之處,其基本理念不僅揭示了學習這一人類基本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律,而且符合學習者的心理特點。
我們今天重讀《學記》這一經典教育學著作,其意義不止于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汲取其學習思想的精華,還在于真正意識到這些優秀學習思想的重大而深遠的現代啟迪意義。對個體而言,可以端正學習態度,堅定學習信念,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方法;對學校教育而言,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增益學生素質,改善教學手段,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和豐厚的文化,造就和諧教育;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可以形成終身教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孕育起純樸雅致的向學、善學、樂學民風,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全面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廣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振宇.論《學記》中教育思想的現代轉換及其超越[J].學術交流,2005(11).
[2]吳國聯.談《學記》的教學原則及其現實意義[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0(01).
[3]陳雯.《學記》的教學教育原則及其啟示[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 2001(05).
[4]李艷華.“長善救失”教學原則的今日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