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
【摘 要】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性格形成、智力發展,品德修養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未來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家庭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存在的嚴重問題,以及改善家庭教育的措施,以期能夠通過探究家庭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來改進完善現今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嚴重問題,使孩子能在一個更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兒童發展;影響與措施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
家庭教育在中國古代便早己有之,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怎樣對其進行理解,由于它受各個歷史時代的制約,迄今為止沒有一致的見解。按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生活中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臺灣學者王連生認為家庭教育既有狹義的家庭教育又有廣義的家庭教育。“狹義的家庭教育是學前兒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即父母對兒童所施之情感生活之指導,與道德觀念之養成。廣義的家庭教育的解釋是一個人從生到死,受家庭環境、成員、氣氛的直接熏陶或間接影響,在情感生活的學習上,倫理觀念的養成上、道德行為的建立上,獲得身心健全發展的指導效益。”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1.家庭教育影響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兒童的教育首先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其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良好的教育和引導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由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子女不僅有生育、撫養的義務,而且有教育成才的責任。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從出生到三歲左右是認知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的培養、教育任務主要是通過家庭來完成的。如果兒童在這個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將對以后的成才將會發生重大影響,甚至影響整個一生。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幼稚期(初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這個時期打下一個基礎,倘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2.家庭教育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目前,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物質條件的豐富,大部分家庭都夠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父母對孩子身體的健康傾注了無數的心血。但正因為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導致一些家長盲目認為給孩子吃最貴的,最好的就是對孩子的最大的關愛。殊不知,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兒童肥胖率的增高就說明了家長嚴重缺乏對孩子身體營養均衡發展的指導和教育。而對于很多忙于自己事業,或是學歷層次較低的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指導更是力不能及。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主要表現為:積極而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態;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得精力充沛、不怕困難、反應靈敏;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能經受挫折,面對現實。
3.家庭教育影響兒童智力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兒童生命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早,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幼兒在歲5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父母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學校教育固然是孩子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亦有很大影響。父母經常跟孩子一起學習,探討各種學習方法的利弊,分析不同的解題方法,討論對各門功課的態度,與孩子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都無疑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等方面有莫大的幫助。父母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天文地理知識,或者經常給孩子講各種故事,朗讀各種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豐富孩子的知識,增長孩子的見識,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無形中也將有利于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1.賞識教育
即家長對人對事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注重自我成長,用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勵、寬容、提醒對待孩子這種方法能夠使孩子充滿自信,在快樂中不斷地成長進步。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家長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孩子學習不行時,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而抱怨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做、無限夸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
2.疏導教育
疏導教育是指進行教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即說服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建立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礎上,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啟發引導孩子辨別是非。這種方法不僅使孩子易于接受,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映在家庭教育中,疏導教育應該表現為父母對孩子自尊和個性的尊重。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過程中,注重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啟發和語言上的誘導,而要避免簡單粗暴的專制教育。在教育子女時,還應注意啟發疏導,家長應承認子女在學習中的主動地位和獨立人格,注意調動孩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發他們自覺努力,自由發展。家長應認識到,強制的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加諸與孩子之上,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孩子是一個不斷成熟的獨立個體,對周圍的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家長應根據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因勢利導,及時引導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規避不利的發展因素,在尊重孩子獨立個性的前提下與孩子采用疏導教育的方式,與孩子形成行之有效的溝通模式。
3.身教教育
身教勝于言教,子女往往是聽父母所言,觀父母所行,因此,在家庭里,父母在子女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給孩子做出榜樣。“身教”就是要求家長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要求家長一言一行都足以作為孩子的模范。家長的言行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甚至是終生的影響。特別是在兒童的幼年時期,家長更是對學生的初期對社會的認知和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從出生到進入學校學習,會連續不斷地從家長的行為舉止方面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學習到不僅是文化知識上,更是道德、行為舉止上的方方面面,這無疑對兒童未來的身心發展起到了基礎的奠基作用。如果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行為舉止不足以起到對孩子的模范作用,那么無論多么用心地向孩子灌輸正確的道德思想,合適的舉止行為,都無法讓孩子信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長要堅持教育與身教相結合,做到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幼兒心理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