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
【摘要】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急需得到妥善解決。為此,筆者通過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貴州省遵義縣龍坪鎮天池小學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作專題調研,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
![]()
1、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以貴州省遵義縣龍坪鎮天池小學為主要區域。為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7-14歲之間。通過對天池小學共160名學生的調查,發現其中有在校留守兒童113人,占70.6%。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單獨撫養孩子,占27.4%;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輩隔代撫養孩子,占57.5%;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給親朋好友照管的孩子,占10.6%;還有小部分孩子采用代理家長等民間撫養的形式,占4.5%。
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2.1孤僻心理。據調查顯示,有30.9%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42.2%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外出時往往使孩子產生失落感,在短時間里不愛說話,有些自閉;在學習和人際關系上遇到的煩惱較多,他們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傾訴,長期以往會導致他們對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2.2家庭壓力帶來心理負擔。據調研顯示,86.7%的留守兒童經常或有時做家務,67.2%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做飯,40.7%留守兒童在家需要照顧弟妹,17.7%照顧長輩。做家務是留守兒童比較普遍的現象,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無奈,也有過早體會到大人的艱辛而主動分擔家庭責任。
2.3自卑心理。據調研顯示,留守兒童中絕大多數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尤其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自卑感會增加和泛化。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僅有2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
2.4逆反心理。據調研顯示,54.5%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其中18.1%經常有,53.2%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31.2%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同學的欺負。
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3.1父母關愛缺失。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需要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母親的溫情鼓勵、支持和期望以及對兒童所采取的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但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因此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所以就難以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3.2監護人教育不當。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監護撫養,而隔代的監護人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體弱多病,很難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少數由親朋好友做監護,對于別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健康問題。
3.3學校監管不力。當前,貴州農村很多地方都實行了寄宿制學校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了監護,但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銜接不力,學校常掣肘于人員編制不足、經費匱乏、管理薄弱等現實困難,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師,或者讓學校老師輪流當值。有的老師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又是宿舍管理員、生活老師,“三頭六臂都不夠用”,進而帶來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
3.4政府關注不夠。政府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并實施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問題就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相應措施。關注只是停留在媒體等表面形式上,所謂照顧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選擇小部分留守兒童家庭送一些禮物,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3.5社會教育不良。當前,在廣大的貴州農村地區,社會對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發展在社區教育這一塊尚處于真空之中。
4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4.1以學校為主陣地,落實在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學校牽頭,村居配合,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開展清理、登記,建好留守兒童信息臺賬、動態臺賬。對在校留守學生,建立起成長記錄冊,落實專人管理。同時,落實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機制,扎實開展“法律進校園”、“健康進校園”、“安全進校園”、“心理咨詢講座”、“牽手成長”、“志愿者幫扶活動”等,加強留守兒童自理自立自強自護能力訓練,培養留守兒童健康人格,促進留守兒童快樂成長。
4.2以“三支力量”為主力軍,全面落實代理家長制。以留守兒童生活有人管、學習有人教、成長有人導為目標,整合老師、干部、社會熱心人士“三支力量”,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為留守兒童落實代理家長,讓代理家長志愿擔起“編外父母”的職責,管好留守兒童生活學習與健康。具體而言,即落實“十個一”工作機制——一份留守兒童家庭檔案;一個代理家長;一張親情聯系卡;每月一次談心活動;每季一次代理家長培訓及經驗交流;每學期表彰一批代理家長;每學期表彰一批留守兒童;開通一條親情熱線;每月一次戶外活動;每學期一次感恩活動。
4.3以實施“四大關愛”為載體,全面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一是家庭關愛。建成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的留守兒童之家,切實解決讀書路途遙遠、在家缺親人照顧、家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生活、住宿、學習、娛樂等問題。安裝親情電話,開設親情視頻室,加強親情聯系。開展“與愛同行——留守兒童探親之旅”活動,利用假期組織留守兒童到父母務工地與父母團聚。二是心理關愛。通過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創建“四點半”學校、設置師生悄悄話室、知心姐姐信箱、配備專(兼)職心理教師、組建志愿者服務隊等途徑全面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救助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真空失管、經濟困難等問題,制定幫扶措施,開展針對性重點幫扶。將困難留守兒童優先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留守兒童健康檔案,對留守兒童合法權益侵害事件提供法律援助,開展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留守兒童等,全面落實留守兒童的救助。四是平安關愛。建立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聯合執法,加大對校園周邊網吧、游戲室、臺球室的專項治理力度。做好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加強營養午餐的衛生監督和監測,做好食物中毒、飲用水污染、傳染病疫情等隱患排查,為留守兒童建立安全屏障。
4.4 以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為載體,強化監護人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責任。開設家長班,定期舉辦代理家長培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培訓、托管戶主培訓、留守兒童父母培訓,增強監護人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要求留守兒童父母與村支兩委簽訂協議,做到“五個一”(即:一周給孩子打一次電話,一月與代理家長電話聯系一次,一月與班主任電話聯系一次,一年回家參加一次家長會,一月與學校關工委聯系一次)。要求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之前,確定臨時監護人,簽好委托撫養協議。對只生不養、不履行撫養義務的,依法追究責任。
4.5以留守兒童工作協會為載體,織牢留守兒童關愛網底。協會顧問由政府掛幫領導擔任,會長由村(居)支部書記擔任,會員由村干部、包村干部、學校負責人、代理家長、空巢老人代表、“五老”人員、農民工代表、留守兒童代表、社會熱心人士組成。協會按照關愛工作的總體要求,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負責,實現對留守兒童全方位、立體式的關心幫助和教育引導。
5、結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學校、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妥善解決。留守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今后若干年“中國夢”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兒童權益保護和素質提高,也事關民族未來和社會和諧。讓我們大家共同攜起手來,給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使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
參考文獻:
[1]范杰慧,江鵬程,楊曉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旬刊》,2011,24(4):1573-1574
[2]李培民.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2011,(10).
[3]李宏翰,袁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