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殷
【摘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式。在本文中,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研究,以此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優化課堂,推動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
國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中國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了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的目標任務。“終身學習”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同:“終身學習是‘打開21世紀光明之門的鑰匙”。的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當牢記“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道理。寓學法于教法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做到“會學”、“善學”。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介紹
綜觀當前的教學現狀,許多教學活動仍是一種單向的傳授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扼殺。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會殘缺自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探究出有效的自作、合作、探究學習方法,可以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提高主體參與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優化課堂,推動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自主學習是學生自我的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學習,具有自我制訂學習計劃,自我確定學習目標,自我設計學習過程,自我解決問題以及自我評價等特征的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學習的團隊明確的分工,復雜的任務等因素。而探究學習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基本的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質疑、討論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各種解疑問難的嘗試活動。
二、教學中實施自主丶合作丶探究的學習方法探討
(一)培養學生主動精神,喚醒學生需求意識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主動獲取,自主構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的主動精神離不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是“我要學”而非“要我學”,進而在學習中發揮主人翁精神。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就可以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好的學習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勇于實踐,爭做自主學習主人
課堂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預習的程度確立學習的內容,可利用課本上的單元提示、預習提示、課后探究練習、個人資料及生活經驗來理解所學知識,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做自主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自主學習的方法上進行指導。比如:采用“啟、讀、練、結” 四個環節指導自主學習:“啟”則是啟發,即在開始上課時,教師先向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自學方法;“讀”就是讓學生按目標去閱讀所學內容,要求做到眼到、口到、耳到、腦到、手到;“練”是學生按照課本或教師提出的要求去完成課堂的練習;“結”是小結自學的心得和對學習方法及存在的問題的回顧總結。我們把教師定位于學前指導,學中幫助,學后促進的角色,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從培養其濃厚的閱讀興趣出發,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豐富知識,積累技能,美化素養。
(三)明確合作學習意義,激發合作學習熱情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人際交往,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以及集體的觀念,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幫助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以發展的目標。他們可以認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小組成員的成功,自已就成功。他們必須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更能有助于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合作學習在突出合作的主導地位的同時,也不否認競爭。但在合作學習中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競爭”與“合作”是和諧交融,相得益彰。
(四)遵守合作學習規則,指導合作學習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行為,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小組內要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合作,而不應大小問題一概而論,只流于合作的形式。學會參與小組討論,小組討論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和決定合作學習效果的優劣。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經歷“感知——理解——運用”三個階段,學生經過自我“設疑——析疑——釋疑”過程,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五)懂得探究學習意義,掌握探究學習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研究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進行學習,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學習中,教師要以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出現。要將學習當作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并共同去完成的一個過程。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體操作方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老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到思維活動的前沿。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片寬松的探究活動空間,精心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活動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多角度、多形式地進行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總之,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相互促進。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就要堅持放手的原則。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既是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迫切需要,但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將繼續努力,完成課堂改革賦予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教育七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2]劉永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J].教育教學研究,2013,08.
[3]王倩.從杜威的經營觀探析中國傳統教學經驗[J].教育學報,2013,04.
[4]陶艷.激勵措施在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