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周紅梅
摘 要:推行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相信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管理能力,推行班級民主管理,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構建“全民皆‘官”的班干部管理體制,將新課改、高效課堂、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到位。
關鍵詞:班級管理;優秀團隊;合作意識
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定有一個適合團隊的性質和特點的組織機構,一定有一個優秀的管理機制。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無論是任何團隊的一把手,如果事必躬親,不放權,就會養就一幫無能的干部,其團隊管理就一定很糟糕,團隊也很難有發展前途。優秀的一把手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團隊生存、發展、壯大的大事上,應該多考慮怎樣讓團隊變得更優秀,關心的是團隊的前途和發展方向,關注的是團隊的干部隊伍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團隊理念的與時俱進,督查各項工作的推進和落實情況。而班主任就是班集體的一把手,就應該不斷更新觀念,走在時代前列,具備敏銳的嗅覺和深邃的洞察力,徹底放棄已經習慣了的獨裁,相信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管理能力,推行班級民主管理,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構建“全民皆‘官”的班干部管理體制,將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到位。
現在,正在推行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各個班級已經建立健全了合作學習小組,深挖合作學習小組的潛力,充分發揮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利用合作學習小組參與班級管理,會收到非常理想的班級管理效果。
由學生民主選出班委干部,這是一條班級管理的縱線。班委干部根據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表現情況等,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班干部將全班學生較均衡地劃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再由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推選出合作學習小組組長,班干部也可以兼任,每一個學習小組內的每一個組員都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擔任一個學科組長,這樣就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管理權、人人又被管理的格局。然后施行合作學習小組輪流值周制,這就形成了班級管理的一條橫線。
合作學習小組輪流值周制就是每周由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在小組內既分工又合作,全面負責管理班級的日常工作和日常事務,每個合作學習小組輪流坐莊。班級的日常工作和日常事務包括:升旗儀式、集會、課間操、自習紀律、上課紀律、作業完成情況、清潔衛生、寢室常規、安全、儀容儀表、文明禮儀、公共財物、班級文化等等。值周的合作學習小組也可以稱作值日班委。
由值周的合作學習小組組長每天在本組委派一名組員即一名學科組長任值日班長,全天候主管班級日常事務和日常工作,負責記錄班級中表現好的各方面情況,制止、記錄各種違紀違規現象,并直接向班主任負責反饋信息。合作學習小組的各學科組長每天負責主管該學科的學習情況、向其他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科組長收集該科作業完成情況、對老師教學的建議和意見并及時向任課老師反饋信息。學習小組組長和班長一起督促、指導值日班長的工作,負責班級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班委干部全面配合值周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管理網,更形成了一個管理的合力,班級常規管理得以落實到位。
值周的合作學習小組除負責班級日常工作外,還需要負責完成以下工作:
每周的班會課上由合作學習小組組長作一周情況的全面總結,表揚做得好的,批評做得差的,幫助做得差的并提出改進措施。其他學科組長分別作各科的學習情況總結,交流學習經驗,探討學習方法和技巧。
負責組辦、主持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
負責撰寫、提供本周的勵志誓詞,并每天分別安排一人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課前負責進行勵志宣誓的領誓。
每周推薦、介紹、講解一本好書等。
另外:每學期每個學習小組負責好辦一期手抄報。每周推薦一篇好習作張貼在班級習作發表欄里。
班主任的指導、管理步伐也必須跟進,定期組織全班學生參與培訓,讓學生不斷提高班級管理的能力、組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同時制定相配套的班規并定期組織全班學生反復學習。
這樣,在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機制,比成績、比表現、比管理水平、比工作效果,班級在各方面就會良性發展,學風濃、班風正就如鐵釘釘木——易如反掌了,這樣就真正實現了班級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讓學生人人參與,人人都做班級的主人,人人深感班級的榮辱就是自己的榮辱。學生在參與班級的管理和被管理中就具有現代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責任意識等;學生在參與管理班級和被管理的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體驗到了忙前忙后為班集體服務的辛苦,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感恩,學會了溝通,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更多的學生通過擔任班干部形成了自信心、自豪感,練就了膽識和口才,培養了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
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載體,班級建設質量的好壞,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恰當的班級管理才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張揚,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合作學習小組參與班級管理,構建全民參與的“全民皆‘官”的班級管理體制,正是符合素質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之要義和宗旨。
參考文獻:
高麗微.探討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0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