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春 肖瀟
摘 要: 高校的專業設置對大學生就業狀況影響較大。專業設置應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健全高等院校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大學生就業與高校專業設置協調機制,增強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以改善大學生就業狀況。
關鍵詞:高等院校 專業設置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234-02
自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畢業生數量從2000年的107萬驟增至2015年的749萬,增長迅速。高等教育事業空前發展的同時,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是其中之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是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的重要體現,更是影響高校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聲譽的關鍵命脈。
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除了受總量的絕對過剩影響,結構性過剩的影響更為深遠。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脫節,培養人才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同時,高校專業設置的合理性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專業建設,是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專業設置與就業的關系
專業設置是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起始源頭,就業質量則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結果體現。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高校辦學水平的高低,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專業設置與就業的關系,本質上就是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的關系。源頭的專業設置若不能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就業質量就難以保證。
第一,畢業生就業與專業設置存在統一關系。首先,專業設置的基礎是社會職業崗位,實現途徑是高校人才培養優勢,培養目標是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其次,社會職業崗位需求通過專業設置的調整來不斷提高專業教育的水平。市場需求應該是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及專業結構優化的“指揮棒”。
第二,畢業生就業與專業設置存在對立關系。首先,專業設置既要滿足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又要滿足知識系統傳授和科研向縱深發展的要求,兩者之間存在張力,很難兼顧;其次,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及教學實驗設備等制約著高校專業結構的調整,高校專業一經設置,不會輕易改變;最后,專業設置的效果需要等三至四年后以當年該專業畢業生實際就業狀況來檢驗,在時效上影響專業的調整。
第三,畢業生就業與專業設置存在互動關系。首先,就業質量直接影響專業設置的調整;其次,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能有效促進就業質量提升。
二、高校專業設置的現狀及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自199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進行調整,專業設置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的意識日趨提高,并逐步拓寬專業口徑,增強了專業適應性。然而,盡管近年來高校專業設置的變革值得肯定,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專業設置缺乏科學論證,呈現出盲目性和無序性。
1.專業設置趨同現象
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以及畢業生數迅猛發展,而學科專業調整后我國高校的專業種數卻在快速下降。這就造成相同專業在不同學校間重復設置,同一專業學生數急劇增加,超出社會供需的平衡點。專業設置趨同不僅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會導致部分專業培養的人才過剩,引發相關專業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根據自身辦學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專業設置趨同化是高校專業結構優化的當務之急。
2.專業設置跟風現象
高校專業設置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工作,決定著學校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方向等關鍵環節,需要嚴謹的科學論證。但事實上,部分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帶有盲目性和無序性。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很多高校不顧自身的辦學條件,在沒有深入的前期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盲目跟風開設所謂“熱門”專業。開辦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已經成了高校間搶奪優秀生源的重要武器,有些高校為了搶上新專業,完全不考慮自身學科支撐,甚至師資與教學實驗設備都尚未到位,就匆忙開始招生。已經開設了熱門專業的高校又不斷擴招,如此的惡性競爭,最終導致類似專業的畢業生總供給量遠超社會需求總量,出現招生擠破門、就業遇冷門的局面。
3.專業設置與社會市場需求脫節的原因
高校專業設置應該與社會市場需求保持一致,這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保持一致從而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市場需求卻存在著明顯的脫節。
3.1高校“不愿意”及時調整專業設置
我國的學歷型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賣方市場”,高等教育機會是稀缺資源,任何專業,不論社會需求度還是就業質量高低,都不存在生源問題。
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將就業率作為考核高校的重要依據,但對高校就業率的統計缺少客觀的方法,高校很容易在就業率統計中“摻雜水分”,極大地降低了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的積極性。
高校的專業調整也會遭遇部分教師的抵制。取消一些專業,高校以前的教師或被學校辭退,或重新進入新學科的學習和培訓。人力資本投資和其他領域的投資一樣,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轉移性,轉換專業使得原專業教師之前所投資的人力資本價值消失或貶值,因此會受到抵制。
以上種種,導致一些高校固守自己曾經擁有的學科優勢和已有的學科建設基礎(如師資和各種教學設備),無視社會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
3.2高校“不能夠”及時調整專業設置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變化和科學的進步,學科的分化、融合和交叉現象日益突出,社會對各類復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復合式人才培養要求打破現有的專業限制,實現專業的交叉培養,但很多高校受師資等因素制約,無法及時轉變培養方式。
高校“不能夠”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背后的原因是高校缺乏科學設置專業的能力。首先,根據社會市場需求調整專業,對高校師資儲備有較高要求,如果高校缺乏某類學科的師資,盡管職場世界緊缺該專業學生,但高校也沒辦法在短期內開設相應專業。
其次,高校在專業就業形勢上的預見性“不足”。社會市場變化迅速,人才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時段性。高校人才培養周期一般是三至四年。當某個時段某類專業人才價值很高時,各高校都會積極設置該專業,但往往培養周期結束后,社會市場對同類人才的供給已經供大于求。
三、改進高校專業設置從而促進就業的建議
1.提升專業設置的前瞻性
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穩步向前,新職業和新崗位不斷涌現,同時,也存在一些職業和崗位慢慢萎縮,慘遭淘汰。高校應該在明確學校基本定位的基礎上,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進而實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錯位發展戰略,前瞻性地進行專業布局。所謂“前瞻性”就是以現有經濟社會、產業結構、知識技能為背景,探索其發展的規律,預測其未來的走向,然后設置新專業,培養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人才,實現時間上的最佳結合點。各高職院校應時刻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隨時掌握產業結構變化趨勢,準確預測專業發展態勢,冷靜客觀地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自身辦學的基礎條件,不盲目設置或擴張專業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全面加強現有專業的調整與改造。惟有如此,才能領先一步,勝人一籌。
2.堅持能力培養為導引
高校在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以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教育觀念為指導,落實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以特色育人貫徹整個人才培養周期。
2.1堅持需求導向性原則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學校辦學定位、學生就業和自身持續發展需求,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構建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合理設置課程和選擇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人才。
2.2堅持以生為本
對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等必修課程,依據學生基礎,結合學生愛好及自身發展需要進行改革;專業課程充分體現專業特色,高年級專業課程應及時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和用人單位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變化,同時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寬口徑就業積極推進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允許學生跨系或輔修學習,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試行學分制或彈性學制,允許學生中途就業或者暫緩就業,繼續選學其他專業或接受職業培訓。
2.3堅持實踐性原則
強化行業企業需求對人才培養的指導作用,構建“產學研”結合的獨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合作,鼓勵用人單位參與實踐課程的設計,注重提高實驗實訓課程設計、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等教學環節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加強操作能力培養,使實踐教學更接近實際就業情況。
3.建立健全專業質量評估機制
為了保障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建立起專業結構優化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有效評估機制。我國的專業評估發展歷程只有二十來年,專業評估還缺乏完善的制度體系。因此,建立專業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案,完善專業質量監控體系,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和水平,對高校來說,刻不容緩。專業評估要兼顧全面性、科學性和導向性。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年度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鉤,對專業定位明確、培養模式有特色、培養方案切實可行、有較強社會適應性的專業積極扶持。
參考文獻
[1]徐俏琳.就業視角下地方高校專業設置問題研究.銅仁學院學報,2013,15(6).
[2]王志平.從就業質量角度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經營管理者》,2013(6).
[3]黃金來.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高校專業設置改革.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35(1).
[4]張旭蘭,夏敏,夏衛鋒,李毅.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探析.當代職業教育.2015(2).
[5]董理.高校專業設置與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關系問題初探.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4).
作者簡介:吳金春(1980.10-),男,廣東惠來人,本科,高級職業核心能力指導師,現任職于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助理。長期負責高職院校招生工作的統籌發動及錄取、就業管理與服務工作。
通訊作者:肖瀟(1982.1-),女,四川都江堰人,本科,助理研究員,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財審處副處長。負責高職院校財審處資金的收支管理及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