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摘 要: 大千世界語言表達方式千差萬別,學習者想學好并掌握越語發音規則,需要清楚區分母語發音習慣和越語發音習慣的差異,熟悉新語種語音發音習慣。本文中筆者總結了一些越語常見的語音學習難點,以便學習者相互學習和交流。
關鍵詞:越南 語音 學習
中圖分類號:H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390-01
越語具有“音、字、義”三位一體的特性。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在母語語言中所沒有的語音及聲調方面出錯,導致混淆。因此學好越語語音是促進學好越語這門語言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在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學習經驗,針對越語學習者語音學習過程中遇見的疑問和難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一、注重長短元音發音規則
世界上的語言都有元音,越語語音中也有長短元音之分,但是越語有其特點,其長元音即普通元音,而短元音則是超短元音。越語長元音的音長是絕對的,而短元音卻是相反的,一般的長元音縮短之后即可得到短元音。而在這些語音對比較明顯的主要在有利于區別詞義作用的長短元音。其區別只在音長上,例如我們把[a]:[?觍],[ ]:[a]這2組元音進行對比,普通元音稱作長元音,把超短元音叫做短元音。這2組元音的區別只在音長上,即后者的發音比前者短促,且這2組長短元音的發音長度和方法均不相同。由于各音節的長度均相等,短元音在進行發音時就無法如同長元音一樣,而需要處理好它與韻尾的音長關系。當念長元音的韻母時,應將發音重點放在元音上;念短元音的韻母時,應把發音重點放在韻尾輔音上。保證各個獨立音節間長度相等的關鍵,在于短元音后面的韻尾輔音要比長元音后面的韻尾輔音稍長。因而越語學習者音節往往會把長短元音念得長短不一,容易把讀音相互混淆。
二、掌握清濁音發音部位
在漢語普通話和多數方言中,對清濁音對立并不敏感,但塞音的送氣與否特別敏感。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很容易將漢語的不送氣音和外語中的濁音混雜在一起。中國人學越語,能很輕松地區分[t‘]:[t],但卻容易把[b]念成[p],將[d]讀作[t],越語中的清塞音[p]一般用作韻尾輔音,作聲母使用頻率不高,而濁塞音[b]作聲母則十分常見,輔音必須與元音相結合才能構成音節,但一些學習者很容易弄混淆2。同時在一些越語的輔音使用中也存在著容易被漢語相似音代用的現象,比如普通話中相似的3個音[k‘]、[ts]、[χ]很容易替代kh[χ]、ch[c] 、h[h] 3個越語輔音,造成發音不準,即使表達上沒有語法等方面的錯誤,但聽起來還是洋腔洋調的。以下是對這3組音的對比分析:
1.[k‘]與[χ]。普通話的[k‘]是無聲軟腭送氣塞音,如:科[k‘],英語car[k‘a:]等。而越語[χ]發音較特別,現代漢語和英語中都沒有這個音,它與軟腭清塞音在發音部位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僅在于送氣塞音[k‘]是要讓舌根與軟腭閉塞,氣流受阻后突然沖出,而[χ]則不閉塞,僅留縫隙,使氣流擠出,造成摩擦噪音而成。由此可見,[k‘]與[χ]的主要區別是:[k‘]音有阻塞,故舌根與軟腭間不留縫隙,[χ]音無阻塞,舌根與軟腭間留有縫隙;發[k‘]音時在氣流沖出的同時舌根放松,發[χ]音時氣流擠出后仍保持舌根接近軟腭的緊張狀態。由于受母語的影響,部分中國學生會把[χ]發成[k‘],如kh
ngkhái[kh ngkhái](慷慨)念成[k‘a?耷k‘ai]。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發[χ]音時不能有阻塞。具體指導方法是,抬起舌后部像是要發[k‘],但在即將碰到軟腭前隨即停下,一定要保證不能因舌根接觸軟腭而造成阻塞,以便讓氣流從其間縫隙擠出,形成湍流,發出擦音。
2.[ts]和[c]。[ts]是漢語普通話中常見的齒齦塞擦音,發音時舌尖抵上齒齦,其發音方法為先塞后擦,如:砸[tsa]。而越語的[c]是舌面清塞音,此音只塞不擦,發音時舌面抵硬腭,如:ch?觍m chú[c?觍mcu](聚精會神)。這兩個音在發音部位及聽感上差別不大,中國學習者由于母語的發音習慣所致,在念[c]音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抬起舌尖,造成舌面自然下降而發成[ts]音。如chào[cau](問候語)誤為[tsau]。正確發[c]音的關鍵是控制舌位,而其中舌尖輕觸下齒背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令舌尖避免抬起,從而保證只讓舌面上升接觸硬腭。
3.[χ]與[h]。普通話的h[χ]是舌根擦音,其發音要領為舌根后縮,舌根接近軟腭形成縫隙,使氣流從中擠出而成音,也稱舌面后音。而越語的h[h]音是由氣流與聲帶摩擦發出的喉擦音,故此[h]音比[χ]要后得多。然而中國的越語學習者一則由于母語發音方式的干擾,加之是學習外語,口腔肌肉往往較緊張,從而導致舌根后縮,造成以[χ]代[h]的結果。例如hoàh o[huahau](和好)誤為[xuaxau]。[h]在英語中也常見,如happy、hot等,只不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常常不自覺地用[x]來代替了。糾正的辦法是讓學生注意放松口腔肌肉,如同自然張嘴呼氣那樣發音,則舌根自然不會后縮,從而可發出喉擦音[h]。
三、熟悉聲調的發音規律
越南語也是聲調語言,分為平聲,玄聲,問聲,跌聲,銳聲,重聲等6個聲調,同時具有區分詞義的功能。比如在跌聲和銳聲有些類似,其區別僅在于跌聲在迅速上升前有一下降階段,銳聲在迅速上升前平穩發展,是區分跌聲與銳聲的關鍵之處。所以要區別掌握這個音就要注意在聲調下降至半途時突然關閉聲門,猛地憋一下氣后隨即呼氣,使聲帶振動發聲提調。從重聲與玄聲的對比來看,也存在著都屬低聲調容易混淆的現象,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重聲先平后降,結束時突然關閉聲門,而玄聲平穩下降,直至結束。發重聲時發音器官肌肉更緊張,發出的音短且重。玄聲的音長可以無限制地延長、下降,但重聲后半部分突然停斷,不可能延長。
總之,準確并熟練掌握發音在越語學習中不容忽視,每個音素和聲調發音正確與否都會直接影響拼寫及語義的表達,這也是充分體現越語“音、字、義”三位一體的特點,而熟練掌握越語發音,也是一個逐步探索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習者在學習越語過程中需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學習心態,熟悉和鞏固越語語音發音規則,建立新的發音習慣。
參考文獻
[1]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傅成吉力,利國.越南語基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