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霞
摘要:信息經濟時代社會亟需的是具備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和創業潛能的高素質會計人才,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實踐教學,會計仿真實踐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本文在分析現有會計仿真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而在教學體系、實踐模式、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探索,以期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 會計仿真 實踐教學
一、開展會計仿真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把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并不是要讓學生在剛剛從事會計職業時即已經成為專業的會計工作者,而是要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要使其終生能從事學習。這種學習和創新能力包括技能、知識和專業認同。會計仿真實踐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一)會計仿真實踐鍛煉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會計基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性,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會計仿真實踐系統使學生猶如置身于真實的工作環境,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不僅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一走出校園,就能肩挑一崗,對會計工作應對自如,促進就業。
(二)會計仿真實踐培養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點是創新,創業是在一定程度創新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構建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會計仿真實踐教學是符合現代教育要求和會計人才需求的。
會計仿真實踐可以彌補理論教學的單調枯燥,充分開展角色扮演、信息分析、專題研討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實踐效果,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其開拓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例如針對報表分析,綜合學生所學的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稅務和審計等知識進行信息分析,不同人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然后角色互換,最后大家進行研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斷力,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促進大家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三) 會計仿真實踐提升了學生專業認知能力
會計仿真實踐加強了學生對財務和非財務數字之間的緊密聯系,使他們能更加理性的分析問題。學生工作在非結構化的情況下,會激發他們的耐力和對模凌兩可事物的判斷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會計仿真系統是通過業務模擬發揮作用,提高會計教學,會計仿真增強了學生對會計程序和動態業務流程的了解。仿真模擬系統改進了決策能力,使會計學生更好地完成商業角色,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初步形成會計實際工作能力,同時發現自己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增強專業認同感,提升專業認知能力。
二、目前會計仿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仿真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1.仿真實踐內容不完整。會計仿真主要是基于會計核算業務的仿真,缺少相關的會計審核和監督;會計仿真是基于會計賬務處理程序的仿真,實踐內容主要是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缺乏財務分析、稅務、審計和預算等方面的仿真實踐;會計仿真實驗資料更多的是文字闡述,缺少實際業務發生的原始憑證,而且實驗資料主要以工業企業為例,其他行業很少涉及。實踐內容的不完整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仿真實踐環節不銜接。項目仿真實踐主要以輔助理論教學為主,所涉及的各項目實踐缺少銜接和連續性。會計的只做會計、稅務的只做稅務、審計的只做審計,各課程各項目單打獨斗,缺少多課程、多模塊、多專業知識相互滲透的開放式完整的仿真實驗體系。例如會計核算工作之后,如何進行納稅申報,怎樣做年度的預算和決算方案,如何正確審計等一系列的工作缺少銜接。
3.仿真實踐模式單一。當前的會計仿真實踐主要是會計手工實訓和會計電算化實訓,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兩部分內容基本被割裂了,會計手工就是分崗分角色的會計核算,而會計電算化就是財務軟件的學習操作,手工實訓既沒有為電算化實訓提供基礎的業務數據,也沒有通過電算化實訓驗證手工記賬數據,學生無法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過于單一的實踐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影響了仿真實踐的教學效果。
(二)會計仿真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會計仿真實驗涉及的內容廣、綜合性強,不僅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更要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而當前的會計實踐指導教師一般由相應課程的理論授課教師或實驗室的實驗人員承擔,大多沒有實際的會計工作經驗,對企業真實的業務環境了解少之又少,導致會計實踐指導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學生實驗指導,角色分配不合理,處理方法選擇不當,業務流程混亂,實驗過程嚴重脫離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實驗結果失真。過硬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綜合型會計實踐指導教師的匱乏,是阻礙會計仿真實踐教學發展的一重要因素。
(三)會計仿真實踐教學資源整合不足
會計仿真實驗課設置分散。目前各實驗課的設置主要依托于理論課,穿插于理論課中間或于理論課講授之后,各實驗課是自立門戶,各管各的,互不干涉,致使實驗教學內容出現重復或缺乏系統性,很難形成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仿真實踐教學自身規律的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課程體系。
會計實驗室建設不足。由于對會計仿真實驗教學的重視不夠,資金投入有限,硬件更新跟不上,軟件配備不足,實驗室綜合性建設較差,場地和環境布置等與真實情況有很大距離。
三、 加強會計仿真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一)構建完善的會計仿真教學體系
依據會計基本工作過程對實踐內容進行整合、序化。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特色,搭建一個層次分明、內容全面、循序漸進的仿真教學體系,實踐內容不僅包括財務會計的業務,還應包括成本、稅務、審計等相關課程的內容,不僅涵蓋會計核心課程的內容,還應注意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構建一個集財務會計、企業管理、稅收、審計和創業投資等內容為一體的完善的會計仿真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應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優化實踐過程,環環相扣。會計實踐過程應注重綜合性設計,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各課程的單項技能訓練,應將會計主干課程和相關學科知識融合成條理清晰、環節緊湊的實踐系統,例如一個基本的賬務處理程序中何時報稅、何時審計、何時財務分析、何時投資決策等,各環節如何設計以便符合企業真實業務環境是會計仿真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構建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雙軌運行的仿真實踐模式
會計仿真實踐要使學生始終在仿真會計職業環境中進行職業能力培養,應做到手工實踐與電算化實踐同時運行。仿真的原始業務既是手工會計實踐的原始信息,也是電算化會計實踐的原始信息,手工實踐與電算化實踐平行運行,然后將手工實踐結果與電算化實踐結果進行核對校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兩種會計數據處理方法的轉化,了解兩種實踐形式的關聯性。雙軌運行的仿真實踐模式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制定科學可行的實踐方案,明確實踐目的和內容;操作過程學生分工明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知識使其在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前提下自行解決問題;最后做好實踐總結,將形成的紙質材料和電子材料歸檔儲存,分享實踐經驗,提高認知程度。
(三)高素質的實踐教師隊伍建設
綜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深厚的理論教師,更需要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實踐教師。實踐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首先,實踐教師應保證理論知識的隨時更新;其次,實踐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不斷學習更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然后,實踐教師應經常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了解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增強自己的實踐經驗;最后,要加強對實踐教師的考核,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做到對實踐教師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綜合考評,為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強的會計人才提供基礎的保障。
(四)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
高校應與一些定點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不僅可以為實踐指導教師頂崗實踐提高便利,而且可以為學生校外實地考察,加深對企業業務流程、財務制度、成本核算方法、納稅申報等方面的了解提供平臺,縮小學校教學和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加強學生對會計仿真實踐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
(五)整合優化教學資源
1.加強實驗室軟件和硬件建設。會計仿真實驗是一個涉及多課程、多學科的互融的綜合性實驗,需要一個功能齊全的、動態的、環境真實的仿真系統。高校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加大對實驗室設備和軟件的更新、投資力度,進行情景設置。仿真實驗室建設不應再是各課程各學科自立門戶,應將教學資源整合優化,首先,實驗室應配置強大的服務器配置,將教學軟件合理分布并保證運行順暢;其次,建立實驗設備配置全、規模大、操作便捷的前臺實驗平臺,保證學生可以在前臺的任一設備上隨時演練實驗涉及的某一操作業務。
2.加強會計仿真實踐教材建設。仿真實踐教學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好的實驗教材,而現階段實訓教材編寫者主要是高校教師,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人員參與很少,致使其業務種類單一、仿真性不強、針對性差,高校教師應與企業專業人員組成課題組,在研究最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共同開發內容豐富、體系完整、仿真性強的會計實驗教材。
參考文獻:
[1]張艷婷.高校會計仿真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財會通訊,2012,(6).
[2]麥海娟,麥海燕.“翻轉課程”在會計仿真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商業會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