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會計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懂專業精英語的高職人才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兩年來會計專業畢業生問卷調查結果入手,以基礎會計雙語教學為突破口,探討如何在高職院校中推進雙語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期改善學生就業前景。
關鍵詞:會計專業 雙語教學 高職院校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自200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高校掀起了雙語教學熱潮。2014 年 5 月 14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談到,要“有序放開會計審計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經濟的發展也必然推動國際化進程。以筆者所在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畢業生絕大多數就業于江蘇。目前,江蘇擁有幾萬家外資企業,僅無錫就擁有愛普生、博世、海力士等在內的上千家外資企業。進入外資企業是會計審計專業學生的理想出路之一,而外資企業要求學生很好地將專業知識和英語知識結合起來。據畢業生問卷調查統計,我校2014屆會計審計應屆畢業生人數222人,收回有效問卷209份,209人中只有1.4%的學生在外企就職。2015屆畢業生人數230人,收回有效問卷218份,其中3.3%的人就業于外企。同時,兩屆學生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用人單位希望學校能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因此,提高會計專業人才在會計市場上的競爭力、探討課程改革成了很多高職院校深思的問題。
一、 雙語教學的定義
《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給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下的定義為: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第一,雙語教學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達到掌握該語言的目的。第二,雙語教學提倡師生間的互動,而決不僅僅是聽教師在課堂上從頭到尾用外語授課。達到既能學會學科知識,又能通過學習學科知識掌握外語的目的。由此可見,會計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既懂會計專業,又能在會計領域運用外語的國際型人才。
二、雙語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在會計雙語教學方面本科院校走在前列,代表院校有清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等,他們大多有國外合作項目,如中澳合作、中加合作等。而高職方面,部分高校也正在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加快雙語教學建設步伐,如廣州華立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等,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雙語教學尚在起步階段。
雙語教學在很多高校難以推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材難選、教師能力跟不上以及學生英語水平不一是重要影響因素。目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尚沒有開設一門雙語教學課程,更別提選教材。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以會計審計14級為例,141、142班是普招班,英語水平相對好點,144班為單招班,143班為提前招生班,學生英語水平較差,難以推行雙語教學。英語水平相對好點的141、142班內部也存在學生英語水平不一的情形。師資方面,目前已有3位海歸會計學碩士,1位英語碩士(同時擁有會計學士學位),使得會計雙語教學得以付諸實踐。
三、雙語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模式基本上分為三種:全部浸入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program)、過渡式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和保留式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因為專業知識本身就比較晦澀難懂,再加上語言的壓力,學生往往會產生厭煩情緒。保留式雙語教學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開端,即使加入英語學習的內容也是適當的比例,而不是英語比例越大越好,若是出于實際工作需要的目的而開設雙語課程,則應采用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全部浸入式不符合雙語教學的含義,不推薦使用。在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遵循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進行課堂教學,這樣較適合外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采用(夏瑩,2014)。根據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際情況,從學生、師資配備、專業特點、人才培養標準入手,針對上述現狀分析,筆者建議采用保留式雙語教學。
四、雙語教學改革
(一)教材的選取
目前國內使用的雙語課程教材主要分為三類:一類為原版全英文教材;另一類為原版英文教材改編版;再一類為國內編著英文教材(有時會附有中文翻譯)。不同教材在內容、詞匯、表達、風格和寫作思想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詞匯方面,國外教材面向的是對母語具有天然接受力的學生,因此詞匯量對中國學生來說,十分之大。改編版教材詞匯量有所降低,內容上有所刪減,但就深度和廣度來說,詞匯量對國內學生來講仍是一大挑戰。在表達方面,中國人擅長宏觀思維,西方人擅長微觀思維,中國人擅長歸納,西方人擅長演繹。這些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教材表達方式不同,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礙。另外,筆者還發現國內編著的英文教材中會計實例都偏向于服務產業,對制造業幾乎無涉及。上述三種教材對學生來說都不好接受。筆者建議教師按照中西結合的思路,花費更多功夫自編教材或講義,汲取各類教材之精華,篩選出適合中國國情、適應高職高專學生水平的教學內容。如會計原理照搬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實例選取教材中易懂的、適合展開課堂討論的,中方實例可多選取制造業實例。
(二)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已離不開科技媒介。除了微課、云端等輔助教學媒介外,建議教學主要通過課件形式展開。在設計課件過程中,雙語課件中雙語的比例應視教學對象的水平而定。針對學生水平,筆者建議1:1的比例滲入英文的講解。對一些用英文更好解釋的術語定義,建議用全英文。如:Liabilities are obligations in the form of money to be paid, or services or products to be provided by the entity to outside parties.(Qu,Yoon&Kim,2011)。像這樣的英文水平的語句學生完全可以接受。再比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substance over Form)這種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困難的就要輔以中文解釋。
(三)教學方法
“懂專業、精技能”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雙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并加設一些實踐內容。如英文T字賬、過賬、報表的編制等。另一方面,作為雙語課程可多采用對比分析法,與國際準則相同的內容直接用英文介紹,不同的地方可單獨羅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同之處如為了保持和國際會計準則的一致性,我國已取消了后進先出法(LIFO)。不同之處如我國在購買固定資產時會借記固定資產,下面再設明細賬戶,如土地、機器等。而國際上直接借記土地、機器等。此外,針對新時代學生接受信息能力強,但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發布教學內容,督促學生用碎片化學習方式逐個突破學習難點,這點尤其適用于專業英語詞匯的記憶。
(四)考核方式
基礎會計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課程,如果采用以往的試卷考核的方式很難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雙語課程的語言障礙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大難題,如果一開始聽不懂,難免會增加學生的焦慮,影響其學習。筆者建議采用過程性評價,每個章節結束后要對學生進行考核,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彌補措施,監督學生每一章的學習進程。
(五)構建雙語課程體系
教學活動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來設計時間切入點。時間是不可逆的,如果錯過了最佳時機,再好的教學活動也會喪失價值,其后要彌補其不合理帶來的損失,將耗費更多的教學資源。從時間維度分析,我國高校會計專業雙語課程設置課程少,從時間上不具備連續性。實踐活動內在于持續時間,持續的時間可以加強實踐活動的效果(胡曉,2014)。部分院校課程設置的隨意性較強,缺乏必須的鋪墊和銜接。因此,筆者建議會計專業最好開設至少兩門雙語課程,在雙語教學探索初期,可先以基礎會計作為切入點,如可以在大一第一學期自新生入校開展基礎會計的雙語教學,第二學期接著開設會計專業英語課程,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存在連續性。
五、結語
雙語教學是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熱點及趨勢。種種困難使得高職院校推行雙語教學猶如工程攻堅,但隨著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師資培訓的不斷開展使得雙語教學在高職院校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樂觀,相信也必將改善學生的就業前景。
參考文獻:
[1]夏瑩.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
[2]陶黎娟.雙語會計教學的困惑與對策[J].財會月刊,2015,(09).
[3]Qu,Yoon&Kim.Principles of Accounting[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
[4]胡曉.基于布迪厄實踐邏輯的會計專業雙語課程群構建[J].財會月刊,2014,(05).
[5]梁旭雯,林靈.會計學本科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成效探析——以寧波工程學院為例[J].商業會計,2015,(14).
作者簡介:
王瓊,女,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財會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會計,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