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宏



摘要:職業教育集團要發揮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作用,成為職業教育與經濟聯系緊密、服務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系統。進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具有創新意識的體制,是實現職業教育集團有效運作的重要舉措。本文探討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三平臺三基地;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5-0024-03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確立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
發展職業教育要重視產教融合,既是重視職業教育要素與產業要素之間的互相轉化和支持,也是職業教育與產業鏈實現對接,形成人才培養的綜合效應,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便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形式,能夠帶動社會中的各方力量參與其中,通過契約的形式達到更加廣泛的合作關系。因此,以利益一致為基礎,以行業、產業鏈或區域為紐帶,形成各方參與的聯合辦學體便是職業教育集團。
職業教育集團要發揮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作用,成為職業教育與經濟聯系緊密、服務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系統。進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具有創新意識的體制,是實現職業教育集團有效運作的重要舉措。“三平臺三基地”理論的逐步建立,就是努力探索產教融合,形成有效的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機制的過程。
一、“三平臺三基地”的產生背景
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現實需求大,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勢在必行,需要積極探討有效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模式。“三平臺三基地”是在廣州旅游商務職業教育集團(下稱廣州旅商職教集團)運行過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首先,由于集團成立之初,各方利益體都希望合作共贏、相互促進、創造價值,倡導形成兼顧各方利益的運行機制,以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機統一。其次,伴隨著職業教育更加面向行業企業,學校需要切實落實“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思路,打通行業、企業與院校之間的聯系橋梁,以形成職業教育區域競爭優勢。因此,廣州旅商職教集團一直建立靈活有效的機制,促進校企更加緊密連接,創建更有效的旅游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更有效的集團化辦學機制。
“三平臺三基地”旨在通過建立“基地”進行校內實體化的運營,通過“平臺”的整合作用服務于人才培養。其內涵即在政府主導和集團化辦學的基礎上,創設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平臺,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校企合作實體。通過“三平臺三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共贏的職業教育共同體”,建立完全真實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旅游商務產業鏈與學校專業建設“無縫接軌”。“三平臺”包括標準共建平臺、資源共享平臺、人才培養平臺;“三基地”包括實習實訓基地、研發培訓基地、就業創業基地。
“三平臺三基地”的運行就是讓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活力,從而受到各方的認同,最終落實到校企雙方都滿意的人才輸出中。在廣州市旅商職教集團的運作下,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在酒店管理專業和經濟管理專業嘗試引進實體店,探索教學手段由仿真到真實的轉變;與北京華唐教育集團共建“華唐服務外包呼叫中心”,形成集生產、教學、運營、培訓、認證“五位一體”的校內實訓實習基地;推進“西式飲品研發中心”建設,打造“產教研學”一體化的研發培訓基地;舉辦“企業定制班”共同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搭建職業教育與產業連接的人力資源立交橋;啟動烹飪專業“現代學徒制”項目,舉行粵菜行業大師拜師活動,搭建粵菜人才培養平臺;成立烹飪行業“大師工作室”,實現與行業協會實現共同辦公,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二、“三平臺三基地”理論的形成過程
“三平臺三基地”首先根據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理論分析研究職業教育的本質,落實到產教融合的根本中,尋找有效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其次,注重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辦學實踐過程的總結與提升,尋找具有堅實實踐基礎的理論體系。
(一)研究職業教育改革政策,創新運用教育理論
伴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要求,職業教育逐漸嵌入產業鏈,這便是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的“產教融合”要求。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五個對接”。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二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四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五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基于這種要求,要突出職業教育的本質,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要能對接行業真實的經營實體。因此,“三平臺”運作過程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內的行業企業和院校的合力優勢,將市場與課堂緊密連接,使職業教育嵌入到完全真實的產業實體中。“三基地”通過不斷利用企業對市場的敏感度,推動校內的真實實體進行創新,再服務于教育和企業,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和互相扶持。
“三平臺三基地”理論與實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研究
“三平臺三基地”的建設目的就是使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接軌”,就是對人才培養與行企業的需求統一起來。
通過整合政府和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建設“標準共建平臺”實現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實現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的對接;形成“資源共享平臺”將企業真實實戰運營與學校的教學過程進行銜接;最后通過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研發培訓基地”“就業創業基地”保障教育集團內部的運作,形成多贏共贏的格局和機制。
(二)總結辦學經驗,遵循教育規律
我校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充分依托廣州高星級酒店和知名餐飲企業的資源優勢,在校園內建設仿真實訓環境,以真實的服務場景訓練學生的技能,讓學生在“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環境中成才,進而逐步形成“校店合一”辦學模式,建立以“勞動用工為導向”的校企合作形式。培養了一大批符合企業勞動用工要求、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優秀畢業生,形成了良好的辦學品牌。
“三平臺三基地”的建設構想,在充分分析和總結“校店合一”的辦學模式基礎上,結合企業、行業和院校的共同需求,逐步實踐形成相關的理論和內涵。面對產業逐步升級為一體化的形勢,我校的辦學實踐繼續尋求更加具有對接旅游商務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調研發現:企業熱切希望職業學校能夠提供綜合型人才,對畢業生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趨于多元化,直接表現為企業人才需求從簡單的基層服務人員逐步過渡到創造性的服務人才層級。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明確開展“引企業進校園開展真實運營和實習”的校企合作,進而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具備設計新工藝(流程)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形成“學校如企業,實訓室如門店”的育人氛圍。最終目標為:促進學生就業創業和終身學習,逐步形成品牌化運作,為企業提供充分的研發和培訓服務。
三、“三平臺三基地”的實踐
我校的“三平臺三基地”模式經過兩年的實際運作和總結,明晰了其內部的基本關系,形成一定的固定做法。在“三平臺三基地”的建設過程中,“規模效應”逐步開始突現。
(一)標準共建平臺建設
我校搭建的標準共建平臺旨在堅持“行業指導教學,共建標準”的基本原則,做到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從而指導學校的課堂教學。在標準共建平臺上,我們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互動溝通機制,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細化到具體的教學情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
2013年11月經集團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組建了以牽頭學校專業群為紐帶的6個專業指導委員會。在行業、企業專家引領下,學校三個重點建設專業創新了人才培養計劃;并共同推動全校開發精品課程20門,行業專家參與編寫的專業教材17本,參與調研論證開發的新專業1個。
(二)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是為了努力實現“實現集團內成員互惠互贏”,將企業師資實踐經驗與課堂教學對接,把課堂教學資源回饋企業人力資源培訓,資源共享,合作培養。資源共享平臺成為校企合作的利益協調分配平臺,能夠有效促進多方的合作共贏。
資源共享平臺能夠充分發揮集團信息溝通優勢,互通有無,面對困難,共同擔當。成員單位會定期不定期到學校分別組織形式多樣的企業宣講會和供需見面會,幫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同時也擴大企業影響。
為了充分利用大師資源,我們在烹飪專業中推行“大師講壇”進校園活動,每周一次,各位大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生動活潑,師生活動很大收獲。我們利用三個餐飲行業協會在學校辦公的有力條件,使大師講壇常態化、制度化、系統化,實現了資源共享。在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和茶與茶文化營銷專業中推行“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企業兼職老師每周到校進行真實工作崗位培訓。
我校利用集團的資源優勢開展了大量培訓工作,如白天鵝賓館員工綜合素質提升培訓,長城賓館員工服務能力提升培訓,市公安系統廚師技能提升培訓,中交廣州航道局廚師技能培訓,黃埔海關餐飲服務技能培訓,中德廚師歐盟衛生標準培訓及廚師技能鑒定,陽江監獄廚師培訓,海員賓館員工培訓等,實現了實訓基地共享和優質師資共享,較好地發揮了集團的資源優勢。
(三)人才培養平臺建設
我校搭建的人才培養平臺遵循“校企共管定制,共同培養人才”的基本制度,實現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進行對接。
據截至2014年9月,對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教育集團的相關數據分析顯示,在畢業生就業方面,參與職教集團的畢業生兩年累積總數約為2900人,其中到集團內就業的數量約為1500人,比例為51.7%;在學生合作培養方面,集團內企業定制培養人數200人,到集團內企業實習人數1500人;實習實訓設備共享共建方面,集團內共享實習實訓設備資產總值280萬元,集團內企業對學校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總數80萬元;在合作研究方面,集團內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項多項,集團內校企合作開展職教科研教研項目15項。在辦學規模、畢業生就業、學生合作培養和師資合作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四)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認為,實習實訓基地一定要堅持“行業實體進校,真實運營實習”的運行模式,形成穩定的機制和管理體系。在學校范圍內建成不同類型的實體門店或者企業,使學生和企業員工能夠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并形成良好的自我運營。
學校引進了實體企業“北京華唐服務外包有限公司”,讓企業實體與商務外語專業攜手,打造校內服務外包實訓中心,實現了學生專業學習從“仿真”到“真實”的飛躍。同時積極籌辦“省級青年教師行業培訓基地”,幫助集團內的院校和其他院校的教師迅速成長。目前,尚有幾個項目在洽談,有些已進入落地階段。
(五)研發培訓基地建設
研發培訓基地能夠實現“共同開發產品,創造經濟效益”,以此帶動集團實體自我運行,反哺行業和教學。因此,其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學校的創新科研能力,成為企業行業的產品研發和試驗的基地。
我們利用集團的資源優勢開設了“粵菜研發中心”引新產品及時進入市場,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我們還與澳門誠品食品公司合作,設計籌建“西式飲品研發中心”,開發咖啡、西式茶、葡萄酒和雞尾酒項目經營項目的研發,并進行課程開發,探索集培訓、認證為一體的運營模式。
(六)就業創業基地建設
就業創業基地是在堅持“高標準就業,大眾創業”的原則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推動新興產業及行業的創新發展,服務于區域性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并能夠利用社區的良好關系進行就業和創業的訓練。
經管系開設的“校園賣場”發展勢頭好,為建設就業創業基地提供了必要的項目支撐、建設方案及實施途徑。其次通過成立相關的學生創業社團,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經營和管理,提升產品的研發和銷售能力,以社團帶動基地建設。
四、“三平臺三基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在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過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還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基礎目前還比較薄弱,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成員合作關系不緊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支持與保障政策不完善,集團化辦學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今后,我們要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在辦學中的重大作用,必須要先解決有效運作的問題,有機整合學校、企業和行業資源,形成穩定的運行機制。通過“三平臺三基地”的建設,我們希望能夠有效地形成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的運行,創造出具有特色的運行機制。同時,還要從研究職業教育鏈的規律出發,分析其與產業鏈銜接的關鍵點和技術點,突破眾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形成校企之間的合力。在運行過程中,逐步形成政府重視、行企業積極參與、學校更加有所作為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注釋:
廣州旅商職教集團由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2011年發起組織,以旅游商務產業為依托,聯合區域內的行業協會、企業和職業院校組成聯合辦學體。目前集團的成員已經發展至187家,其中行業協會 12個,職業院校18所,企業 157家。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