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貴
摘 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未來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但是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一直面對著艱難的的處境和矛盾,如何提高識字教學的成效,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本文認為,應該引入教育用字的概念、加強科目間的協調和整合、確定最低識字量,轉變教學重點方向,從學生的長遠出發,根據時代需求去進行教育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形象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07-01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如果識字教育的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那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提高就更無從談起。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一直面對著艱難的的處境和矛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小學語文的課時數的比重問題,一方面是認字數的教學目標很難完成的問題。表面看來這都很好解決,如增加語文課時數,從而保證識字教學時間,但是教學課程安排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這一方式行不通,事實上在近期改變現在的困境幾乎是不太可能,那么,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辦法。
一、引入教育用字的概念
引入教育用字的概念,加強對教育用字及其年級分布的研究。所謂教育用字,是指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漢字,這些漢字的掌握與對于學生的科目學習和書面表達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識字教學應該教哪些漢字,不能僅僅以常用漢字表做依據,還應該參考教育用字情況。而我國的小學識字教學量的規定,一直是依據常用字表定的,2500字、3500字或者取其中間數3000字。由于常用字表是社會常用字,無論是字種、還是字量都是基于成人生活經驗的,而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所必需的字種和字量則缺乏深入的研究成果支持。所以,我國小學識字教學在字量、字種的選擇與年級分布方面都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思考和論證。
語文課時數有限而且越來越少,所以是否可以考慮引入教育用字,并將教育用字的年級分布進行整合,作為小學識字教學的優先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節省教學時間,更好地配合和促進小學生的科目學習和書面表達需要。
二、加強科目間的協調和整合
1、調低小學英語科目設置的預期,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創造某種彈性空間。全國大中城市和縣城小學都在逐步開設英語課程,鄉鎮小學高年級也逐步開設英語了課程,目前很多大城市已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從小學、甚至幼兒園起就開設英語課程究竟有沒有必要,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甚至有人認為,“外語(英語)對人生的影響太巨大了,巨大到個人理智和社會理智都難以正常發揮作用的地步”。所以,英語在小學課程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恐怕需要更加理性地對待,應該加強實證研究和科學評估,不能操之過急。目前,小學英語科目的設置是否可以更加彈性化,不搞一刀切,由各地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和選擇不開設或者推遲開設,并在中考招生政策上充分考慮這一因素,以便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創造某種彈性空間。
2、數學、科學等課程重心是不是可以后移,也是可以探索的問題。根據歷史經驗,我國低年級有過未設數學課的先例的。目前國內也有這方面的探索,把語言類等形象思維強的學科重心前移,把數學、科學類抽象思維強的學科重心后移,其具體做法是“小學一年級不開設數學必修課,而從二年級正式開始上數學課;語文配以拓展讀物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從而增強了小學低年級語言學習的強度和密度。這樣的學校在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也許是值得借鑒的思考問題的新思路。總之,學科結構之間如何協調和整合,學科內部內容的學習是否可以重心移位是一個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關系到學習效率,關系到學生的學業負擔等問題,可以作為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成效的一個參考性思路。
三、確定最低識字量,轉變教學重點方向
可以嘗試把教學重點轉向識字方法的掌握和識字興趣的培養,整個教學時間的縮短,語文課時量的急劇減少是不爭的事實,識字教學目標卻并沒有減少,這種矛盾必然加劇師生的負擔。所以,僅僅從量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似乎并非長久之計。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我們要改變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心,調低低年級識字數量的要求,從教學方法入手進行突破,把識字教學的重點適當地放在識字能力和識字興趣的培養上。目前,小學低年級常用字的教學要求應該考慮在數量上有所調整,盡快確定最低識字量,而且要在其年級分布上更加合理,更加有針對性。
學生對識字有興趣了,而且掌握了識字的方法,能夠自主識字、快樂識字,那么他們掌握更多的漢字,就是一個更加自然的結果。國家課程標準以及老師的教學所要重點保證的是最低識字量,而不是較高識字量。在保證最低識字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重心應該是識字方法和興趣的培養,這也與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求和社會背景相吻合。
《學科教學論基礎》一書中指出: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目標,大體有四個組成部分:①關心、動機、態度;②思考力、判斷力;③技能;④知識、理解。這四個視點作為一個整體反映了一種學力觀,有人借助“冰山模型”清楚地說明了這種學力觀的特色。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過是“冰山的一角”。這個浮出水面的部分可以比作“知識、理解”及“技能”,而隱匿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見部分(占冰山總體的80%到90% ),才是支撐浮出水面的基礎。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與未浮出水面兩部分組成一樣,“學力”也由現行部分和隱性部分組成。“顯性學力”是靠了“隱性學力”的支撐才‘能存在與發展的。識字教學也是這樣,要著眼于能力與興趣的培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在課程層面有著以下四個問題,一是識字教學目標的確定緯度需要進一步斟酌,包括識字量、字種及其年級分配問題;二是語文教學時間直線下降,必定給語文教學、并進一步給識字教學帶來時間的困擾,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三是學科結構之間究竟應該怎么協調,怎么恰當安排,是否可以考慮某些學科的學習重心移位;四是在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日益重要的背景下,鑒于整體教學時間也呈減少趨勢,我們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學目標,再次思考我們的教學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