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迎
摘 要:自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以來,如何以互聯網金融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就成為學術界和政策層面熱議的話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業態和金融創新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獲取中小企業信用數據及交易行為數據,從而為中小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因此,“互聯網+金融”對創業、經濟增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文首先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進行了概述,并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融資模式的差異、“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促進媒介經濟發展的優勢進行深入分析,旨在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快速發展,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實體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得到了興起。互聯網金融行業不僅僅在改變中國,同時也在改變世界。2015年4月1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了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剛剛定調為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國家發展銀行,并主持召開了座談會。在座談會中指出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加強實體經濟升級的發展。這就需要在一個制度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同時要保證信用數據庫的完整、準確;旨在促進銀行與涉及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和平臺的深度合作。
一、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的相關內容概括
(一) 新業態的內涵
新業態是指基于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形成的原因包括了信息技術革命、產業升級、消費者需求倒逼三方面的因素:一、信息技術革命。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應用促進了新業態的形成。20世紀后期,電子技術的快發展,為新形態的出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發展進程每向前進一步,都會衍生出能跟上時代的新業態。同時,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相結合也衍生出了很多新業態。尤其是制造行業,信心技術和制造行業中生產性工作相結合,加快了生產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強了其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地位,同時使產業鏈兩端的生產服務環節與加工制造環節分離,使新業態形成。二、消費者需求倒逼。信息技術革命影響新業態的形成之外,消費者的需求倒逼同樣也能促進新業態的形成。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不可避免的出現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個性化的顧客溝通服務體系,實現企業可度量的低成本擴張之路現象。每當消費者的消費觀點變化時,就會導致市場中的需求變化,這就為新業態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三、產業升級。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正在逐漸的升級,為新業態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產能過剩的今天,已經改變了以往的觀點,不再一味的追求制造的利潤,而是在發展渠道創新以及需求的創造成為了重點,加強了消費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促進了新業態的形成。
(二) 實體經濟的內涵
實體經濟是指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傳統的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種養采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具有主導性、有形性、載體性、下降性的特點。
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融資模式的比較
實體經濟的發展、升級和轉型,需要資金支持,而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相當于實體經濟的“動脈”。如果說金融代表著資金流,互聯網意味著信息流,兩者深度結合則會改變甚至顛覆當前金融運行模式,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較大促進作用。“互聯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助推作用,不僅體現在網絡支付結算帶來的快捷、便利和商品交易時間成本的大幅縮短,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資金融通的高效率,擴大了受眾覆蓋面,提高了社會資本的流轉速度和利用效率。對“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模式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互聯網+金融”是如何改變和顛覆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以及如何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創新服務的。
(一)傳統銀行融資的基本原理
傳統融資機構尤其是銀行主要通過現實中的大量網點攬儲,以吸收民間存款獲取大量資金,再按照嚴格流程進行貸款發放。其基本原理是:大量攬儲網點+長期積累的真實存款+有效擔保抵押物/信用。按照銀行嚴格的貸款條件和流程,可以發現,銀行主要服務的是大公司客戶,中小企業和個人小額貸款則不在其服務范圍內。銀行利用互聯網思維開發的網絡融資產品,如建設銀行的“快貸”業務,其主要是依據銀行自身平臺上的金融數據為客戶自動匹配貸款額度,實現大數據和資金流的結合,其基本原理是:金融數據+資金流。銀行在風險控制上,主要是設置詳細的貸款條件,并對借款人的經濟能力、投資項目、信用水平、償還能力等有詳細的審核,因此銀行貸款一般手續繁雜,程序復雜,便利程度低。
(二)新型網絡融資的基本原理
一是中介平臺+信息數據。由電商等互聯網企業發起的P2P貸款、眾籌融資和電商小貸等模式,其本質都是平臺+信息數據,運用平臺積累數據,并通過大數據篩選目標客戶、作出信用評價和進行融資服務,區別之處在于平臺的性質和用途不一樣。P2P貸款、眾籌融資為網絡中介平臺,而電商小貸則以電商建立的電子商務平臺為主,為“平臺+小貸”。P2P貸款、眾籌融資等網絡中介平臺,會而臨“事前的逆向選擇風險”和“事后的道德風險”。二是各電商平臺+傳統銀行+信息數據。Bank To Business的本質就是利用各電商平臺的信息流、商品流進行授信和評估,銀行提供貸款資金。經過長期積累,各電商平臺一方而掌握著平臺內商家的交易數據、訂單、庫存等商品流,并可以對平臺內商家的銷售記錄進行監測,另一方而各電商平臺也掌握著平臺內商家的信用行為數據。各電商平臺內商家中包括了大量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缺乏可抵押的資產,而銀行又缺乏中小企業信用數據,在現實中難以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中小企業信用、資產等進行評估,導致銀行難以對中小企業進行征信,這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各電商平臺積累的大數據,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各電商平臺信用數據、商品流同銀行資金流對接,為中小企業融資打開了一條通道。在Bank To Business模式中,電商平臺必須具備較完善的信用數據庫和信用評價體系,這也是最為關鍵的。現階段,在我國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各電商平臺建立的信用數據庫較為獨立分割,需要統一信用評價標準進行對接或銜接,提高不同平臺信用數據庫之間的開放性和兼容性。
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 使實體經濟的發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一步一步推動著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其達到廠互聯網化。在一些情況下,傳統的媒介機構無法為個人或企業進行融資,這就需要利用“互聯網+金融”對其進行融資,增加廠資金融通的新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更加的便捷、更加快速。另外,由于互聯網沒有國界與地域之分,互聯網內的信息可以快的傳遞,這又使媒介產品在互聯網內可以進行銷售,讓需要融資的個人或企業有更好的選擇方向,加強廠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增強廠個金融機構的創新意識,進而使媒介經濟的發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二) 能夠有效滿足實體的融資需求
在新時代下,“互聯網+金融”能產生新的需求與供給,創新成為廠“互聯網+金融”中的重要內容,只有進行創新,才能跟上社會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只有不斷完善傳統體機構,使其互聯網化,才能發現并解決以前所忽略的客戶需求,才能更好的達到客戶的要求,增加客戶數量。
四、“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研究
(一) 完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媒介發展制度框架
在現今社會中,常常會發生非法集資的事件,這不僅使媒體投資者的信心遭受打擊,還會嚴重的影響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制度,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媒介經濟的發展。
(二) 建立健全媒體企業信用評級體系
信用是任何一個媒體企業發展的基礎,如果無法評估一個企業的信譽問題,就會使金融推動媒介經濟的效果大大折扣廠。根據國外的經驗,應該讓各金融機構加強客戶數據庫的建設,加強金融機構信用數據庫的鏈接,使信用信息能更好的被利用,并且,各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有效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評級體制與懲獎制度,這樣才能更好的促使“互聯網+金融”推動媒介經濟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就要致力于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建設,改善“互聯網+金融”的環境,使“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同時能很好地推進媒介經濟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德勝,程熙慧,張夢寧,白曹智子,王正威。“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媒介經濟發展的關聯度[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261.
[2]吳德勝,程熙慧,張夢寧。“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聯度[J]。商場現代化,2016,(15):252-253.
[3]何師元。“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聯度[J]。改革,2015,(07):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