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峰
摘 要 宜興紫砂壺藝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造型何止萬千,其設計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F將月元素融入紫砂創作,設計這款“三環抱月壺”,本文就此壺來談談它的創作過程。
關鍵詞 創作動因;文化內涵
宜興紫砂壺藝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造型何止萬千,其設計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如“石瓢壺”、“竹節壺”、“南瓜壺”等都是仿生活中的實物而來??v觀歷代紫砂造型,其創作來源不外乎兩種。一是取材于自然形態的造型,有的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瓜果、樹木、蟲魚、鳥獸的造型,如“柿子壺”、“佛手壺”;有的則仿照自然形態,加以抽象的變化,如“魚化龍壺”、“托月壺”等。二是模仿生活中的各種器具,從中受到啟發的造型,最典型的就是“石瓢壺”。將月亮元素融入紫砂創作,設計創作了“三環抱月壺”(見圖1),現談談它的創作過程。
1 “三環抱月壺”的創作動因
月亮,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天體。從傳說到典籍記載,可以看到隱現其間博大精深的月文化。月是物質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時間的,月又是空間的;月是生命的,月還是文化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而對月抒發的各種思緒,總會成為美的意蘊。
紫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一件紫砂藝術品百看不厭,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然而制作一款世人認可的上乘之作尚且殊為不易,更遑論完美的藝術品。如能將月這一主題入壺,二者可相映成輝。
以月為題材入壺的作品有很多。如周桂珍的“追月壺”,整個壺身呈月型,下圓向上翹起,肩部兩條充滿生命力的弧線似彎彎的月牙。又如“卻月壺”,基本上是大半圓形,底部呈弧形凹陷,形狀更似卻月。而朱丹的“心月壺”則更像一輪扁月,那圓溜的彎嘴、橋鈕,圓把與壺身是那樣的協調,圓渾、柔美中滲透出慢工出細活的痕跡。
作為一名紫砂藝人,在傳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而作品綜合反映了自身的藝術素養、思想境界與技藝水平。如何將作品創作出自己的特色呢?
“三環抱月壺”以月入壺。壺身呈倒扣的碗形,半月狀剖面,壺身飽滿豐腴。一彎嘴和耳形壺把彎曲有度,與壺身對應,把端置一飛,便于端拿。壺蓋微拱,蓋線清晰,頂端為一小扁圓鈕,經明接處理簡潔不失靈秀。在壺下腹加三條均勻的線,凹凸分明,似水面的波紋,既提高了工藝難度,又增添了觀賞性,如一輪冉冉升起的明月。
運用線條作為裝飾的手法很常見。直線與曲線,這兩種看似簡單的線條可以勾勒出無窮無盡的變幻效果。線條的運用能反映陶藝人的創造力和藝術修養。“三環抱月壺”采用凹凸線,位于下腹,寬度適宜。三根凸線寬約2.5mm,線間隔約1.5mm。將脂泥敷在壺把下端,半干時用線杠定型并清理干凈。這樣處理之后,線條就會細膩柔和,月亮的靈動呼之欲出。
2 “三環抱月壺”的文化內涵
“三環抱月壺”整體容易讓人聯想到唐代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因而觀壺如望月,思念之情如江水般綿綿不盡。壺身三條線似水紋,水具備值得人類學習的特質,其中的恒順、包容、調和等契合圓器造型。圓潤的壺身如江水托月,更暗含高舉心中明月之意:知進退,常自知。
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凝聚了藝人對生活的真實感悟,賦予了藝術的情感,飽含真情,彌足珍貴。有“三環抱月壺”陪伴,相信時時都會提醒自己,不要忘卻心中的那一輪明月。
參 考 文 獻
[1]許梅英.以簡練塑完美形象的紫砂“半月壺”[J].江蘇陶瓷.2013(03):28.
[2]吳偉華.追溯清代晚期紫泥古韻“周圓壺”的審美藝術[J].江蘇陶瓷.2013(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