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馬云對互聯網有這樣一段話:“互聯網思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一種產業,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互聯網將是創造明天的外在動力,創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變思想,通過改變思想創造明天!”
潮流已將我們裹挾,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出擊。擁抱互聯網,融入互聯網,用互聯網思維變革學校?;谶@幾年對互聯網的感受、思考與學習,我談兩點實踐體會。
一、用戶思維——變革的邏輯起點
何為用戶思維?每個人都有送禮的經歷,想想買禮品時怎么決策?送給誰?他喜歡嗎?他需要嗎?企業在這方面是最敏感的:海爾“人單合一”就是用戶思維的典范?!叭恕奔磫T工,“單”即用戶——根據用戶的需求來設計個性化的冰箱!學校的用戶是誰?就是學生!
2015年“六一”節前,我們向全校學生發放問卷,給出多種過節方式讓他們選擇,結果“捉泥鰍比賽”呼聲最高。
在空曠的塑膠運動場上搭建水池,準備工作難度相當大,但我們硬是拖來30噸沙子,壘出8個大水池,買了200斤泥鰍。孩子們都說:這是上學后最開心的一個“六一”!
我們“投其所好”,學生可以通過校長信箱提供喜歡的書目,學校買來放進開放閱覽架。老師需要的教學用書、參考書也通過這種方式采購。各項比賽要頒發給學生的獎品都可以私人定制!這是我們在“用戶思維”理念指導下的初步變革。
我們繼續思考,很多傳統的方式都要變。
過去我們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常喜歡描述、要求、規定,效果很不理想。讀圖、刷屏是現代人的閱讀方式,就如蒙臺梭利講的:“我看見了,我就會了”。
我們嘗試具有移動互聯網特色的“點贊”形式,在學生中開展“你文明,我點贊!”活動,只要學生見到老師主動問好,老師就掏出智能手機拍照并發在學校的QQ群中,學校“電視臺”把它制作成視頻,在操場上的大屏幕滾動播放被“點贊”學生的照片,孩子的行為因此改變很多。
受這件事的啟發,我們把每周的升旗儀式做成國旗下的課堂,把課堂的內容拍成視頻,學校因此為“電視臺”配備了兩名視頻制作專人,開發視頻教材,建成資源庫。這些視頻教材中的例子基本來自我們的學生。
今天,課程改革為何步履艱難,原因也一樣,我們提供的課程是學生所需嗎?我們的課堂形式是學生喜愛的嗎?
2014年3月,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級文件中。今天,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關于核心素養,我最欣賞臺灣教育界的一句話:“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書包,要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敝R、分數是帶不走的,能帶走的就是方法、能力、智慧。這些素養會永遠伴隨學生,在伴隨的過程中還會再生。
我校是寄宿制小學,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的責任就是既當老師,又當父母。因此我們增開了“生活課程”并做了大量的探索。
我們分年級設立培養目標,編成教學計劃,開發教材,逐一訓練。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來看,這與提高學生的成績、分數毫無關系,但審視我們的辦學目標,最終還是為了孩子的社會化。注重這類課程對教育工作者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也恰恰是目前教育最缺失的部分。如果我們放大學習概念,就會發現這些知識與能力對一個人的未來是多么重要。
課程是學校的產品,那么一款好的產品要具備什么特點?喬布斯說,好產品要戳中痛點。痛點就是問題,戳中痛點就是能解決問題。
二、平臺思維——每位教師成為發動機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80后、90后為主的職場,那種“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理論,已經讓位于動車理論,每節車箱都有一個發動機,整體速度才會提上來!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驅動力!對學校來講,不應該只有校長是發動機,每個教師都要成為發動機。
2012年,我到某省的一所學??疾?,學校展示了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令人眼花,然后當我對一間廚藝教室發生興趣,返身再去看時,學生正在打掃“戰場”,我問:“下課了”?學生道:“沒有,老師說你們走了就可以撤了。”
課改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我不禁要問:是真的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口號只有內化為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才是一種文化行為。
無論校長的課程夢想多么完美,必須靠教師一步一步地將夢想變成真實。只有當每一個教師有都了改革的意識,課改才真正有希望。我們的做法是:把學校辦成教師的平臺!
1. 用好校內平臺,人人都是CEO
互聯網時代的人更加注重自我,尋求參與感和存在感,所以必須給足相應的舞臺,才能最大地發揮人力資本的價值。
從2010年起,我們把學校的所有工作變成一個個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不同級別的項目,由教師認領這些項目,變成“項目經理”。成為“項目經理”感覺就不一樣了,過去聽領導調排,自己沒有發言權,工作只追求完成?,F在自己是領導,決定這件事怎么干,干完后還要秀給大家看,大家點贊情況怎樣。
運動會結束后,學校微信群熱鬧非凡,總裁判長在感謝大家,這是個80后,是這個項目的CEO,運動會如此成功,他要怎么感謝全體教師?微信群里發紅包,大家搶紅包!金額雖不多,那搶得人氣王的感覺就是好,代表運氣!校領導們也參與搶紅包。同事之間的感謝也是發紅包,有點對點的感謝,有拼手氣紅包。這事在以前你想都不敢想,然而它符合當代人的心理,是搞好工作的潤滑濟。
2. 搭建外部平臺,放大教師價值
僅僅在校內當CEO,還是有厭倦的時候,我們把平臺再向外延伸,把教師向外推,讓他們有更多的表現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遠離職業倦怠,同時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主要三種途徑:
(1)組建區域成長共同體。我們聯合學校周邊的六所小學結成專業成長共同體,每個學科每月舉辦一次業務活動,邀請盟校老師參加。盟校老師也會邀請我們的老師到他們學校去聽評課、上示范課、搞業務講座、擔任賽事評委,這些原本我們以為沒什么的事,老師們卻很看重,他們會為一次下鄉送教而專程去大百貨商店買件新衣服。因為他們是80、90后,是個吃一餐飯都要在朋友圈曬菜的新人類。
(2)組成學科團外出講學。我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觀察型評課”向外校推廣,于是經常有學校邀請我校的評課團隊集體前往指導,老師們做好這一研究的積極性更高了。
我校的對外接待任務多,過去是校長一個人接待,現在只要有客人來,校長只作向導,所有學校的介紹由各部門主任、組長負責,他們每人都準備了一份材料且年年更新,我們叫保留節目。講的次數多了,很受客人好評,于是被邀請到其他學校作專題講課。如家校合作、可視化育人、食育課程等。
(3)到聯盟學校兼課掛職。劉光輝老師被盟校邀請擔任葫蘆絲教學,自從他到盟校兼課,粉絲大增,孩子們管他叫劉爸爸,每次上完課車要走了,孩子們都圍上去依依不舍,那架勢絕不輸給劉德華!劉老師來自農村,穿著打扮不太注重,現在每天西裝革履,還打著領帶,“不一樣啊,人家現在是名星了”!大家見了開玩笑說。
3. 尋找更高平臺,內需驅動成長
“劉爸爸”的故事對青年老師的觸動是很大的。他們把眼光投向更寬廣的空間。2014年寒假,語文教研組長游丹找到校長室,談了她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想法,他們想參與全國“主題閱讀”研究項目,我們想:這太好了,我要你做不如你要做,這種課改才會真正落地。
于是他們主動去追隨“主題閱讀”教學的專家,在全國性的培訓中多次主動請纓上示范課,贏得了專家的認可,吸納加入了全國性的研究團隊,與專家簽訂了師徒培養合同。
我們還組織教師參與教材編寫工作,以此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獲得成功與成就感。
只有讓成長變成每位教師的內需,好比為他們裝上了發動機,課改的氛圍才會真正形成。這種氛圍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和同化力,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教師的行走方式,使他們體驗到了職業生涯的幸福感。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八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