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摘 要: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進入初中階段后,數學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注意方式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移;知識結構由難而易,由簡到繁。因此,進入初中階段,我們應更加關注學生自學能力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中的培養。
關鍵詞:興趣;自學能力;預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46-01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進入初中階段后,數學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注意方式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移;知識結構由易而難,由簡到繁。在過了剛入初中時的那種期待與興奮之后,大部分學生會感覺到學習壓力增加了,特別是數學知識的學習顯得有些吃力了,小學階段的學習方式在此時仿佛有點落伍了。敏感的學生會注意到這一點,并試圖嘗試改變,但大部分學生還處在困惑無措階段。因此,進入初中階段,我們應更加關注學生自學能力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中的培養。
一、引發興趣,激發自學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培養是自學能力培養的前提。因為數學知識內容的描述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往往缺乏學習的耐心。除非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地學生,無論他們是否喜歡數學,但為了升學,他們必學去學;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還是很隨意的,面對枯燥的文字描述,面對漸繁的解題過程,他們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根據初一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們可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手段,給他們提供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數學實例和一些有趣的數學典故,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明白數學知識并不是那么可望不可及的,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信心。例如在學習負數時,讓學生提前搜索有關信息,帶到班級和同學們匯報交流,大家各執己見,氣氛濃烈,回到課本再來學習負數時 ,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二、課前預習,培養自學行為
我們知道課前預習的重要,學生也明白。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從第幾頁看到第幾頁,而具體怎樣預習,卻常被我們忽略了。這里我所講的“自學”,是在校自學,有師自學。在培養初期,教師應選擇一些容易理解或有趣味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并由教師布置自學提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對給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自學,避免走馬觀花。自學內容的選擇要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教師要有計劃,有目標,同時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做好個別學生與特殊問題的輔導工作,以免學生的思路在某個地方卡住而影響對后面內容的學習,使自學興趣下降,信心減退。在培養過程中,對自學的效果要隨時進行檢查與反饋,可采用個別提問、書面測試、改錯題等方式進行。這樣,經過一學期的自學訓練,學生的自學興趣與能力必定會慢慢增強,從而養成課前自學的好習慣。然后,逐步過渡到學生自擬提綱,完全自己學習。
三、能力培養,提高自學效果
1、重視學生的發散思維。愛因斯坦說過:“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卻需有創新性的想象力.”在指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學生由書本內容的描述,我們可以引申到以前的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這些聯系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哪些類型的問題。通過多次這樣的提問與反饋,使學生的視野開闊,提高自己發散思維能力。
2、發揮例題與習題作用,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是自學能力的精髓,這種能力接近于創造能力。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的東西,才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忘卻;只有自己先思,才能激發大腦的潛能,讓知識成為自己的大腦儲存。而課本上的例題與習題的學習與解決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這些例題與習題,不僅要求學生看懂會做,還要提高要求,使學生深入了解書本內容,融會貫通,逐漸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3、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改提倡:“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我們不是讓學生記住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就行了,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它們的特性在實際的應用。科學教育最終給人留下的,不是記住的知識,而是學到的方法,獲得的綜合能力以及培養的情感、習慣、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具備一定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養成用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判斷、決策和處理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和習慣。
四、持之以恒,養成自學習慣
俗話說:“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經過師生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方能一點一滴地提高。因此,從學生入學的第一課起,教師就應嚴格要求學生,經常訓練;同時,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有條不紊、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系統地自學訓練,日久天長學生自學量就會日益擴大,自學能力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養和提高。這里堅持的精神和堅守的毅力是很重要的,這種內在的需要和需求是要靠同學們的持之以恒的。
五、復習反饋,深化自學能力
根據心理學描述記憶的特點,人們對于剛學過的東西,總是一開始忘得快,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減慢。做好課后復習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鞏固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掌握復習的方法。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環節,一是斷點復習:也就是說每節課學習完后,學生要自己安排時間,可以放在午間在校時或是晚上在家時,對今天老師所講的內容要做到先回憶、再看筆記,最后看課本。二是整章復習:在分節復習的基礎上,一章學習完后,要整理本章所記的筆記,梳理本章的內容,弄清本章的知識結構,并與前面的章節建立起聯系,對整個書本的知識結構從總體上加以認識,融會貫通,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通過自己思考的東西是利于長時記憶的,在我們需要提取時,便會得心應手。
古人云:“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實踐證明:與其讓學生“學會”,不如教會學生“會學”,學生一旦掌握了它,自學能力將是受用終生,受益終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