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教育界、其他領域都廣泛的認可協作學習這一理念,而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就是基于協作的學習,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對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協作學習中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的特征,并具體分析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的案例,從而實現充分發揮協作學習作用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設計;小學數學;協作建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73-01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協作學習模式已成為普遍應用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實際協作學習時卻出現缺乏明確的分工等問題,使得協作建模的學習模式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甚至帶來了負面影響。為了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新課改后的教育新要求相適應,急需加大對協作建模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合理應用的設計。
一、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的特征
獨立思考探究、協作探究環節是協作建模的協作前、協作中兩個階段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出的協作建模結構,能夠練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整體,對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內在規律、新概念更好的理解、掌握。
1、協作前的設計
協作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就是獨立思考,教師對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的學習任務應當在協作學習開始之前完成好,如分給每位學生相應的任務卡片,保證在思考環節中每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了有效的確立。而且在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形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疑惑記錄在卡片上,從而在小組協作中進行交流。而教師在設計這些卡片的時候應當保證卡片上問題的答案有多個,增強卡片答案的開放性,從而對學生思維的發散發揮積極作用,增強器角色意識,對學習不自信、成績不理想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增強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2、協作中的設計
學生對自我認識、自身思維的調整,逐漸形成數學理論概念的重要環節就是協作建模,而進一步深入獨立探究就得到了協作環節,在協作學習中重要的學習平臺就是協作環節,在協作環節中能夠集聚所有學生的智慧,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條件給學生更深層次的挖掘知識[2]。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對協作學習的各組數據的記錄采用表格的形式,并將匯總數據表格發放給每個小組,讓每組的學生匯總、整理探究數據,然后對關鍵數據進行記錄,找出數學內在規律,同時在表格記錄的數據中還可以看到每位學生的觀察記錄、意見,對學生主體意識、成就感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探究興趣的提高;在協作建模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提出明確、具體的任務,然后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相應的數學概念,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也是帶著目標進行,有助于促進協作探究效率的提高。同時學生在談論中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架構之后,對學習數學學科具有極大的幫助。
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的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協作建模教學模式時需要設計五個重要內容,即教學過程、教學難點、教學重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接下來以“最小公倍數”這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點為例,對應用協作建模而做出的數學教學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其中教學難點為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對最小公倍數、公倍數進行理解;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對最小公倍數、公倍數的具體含義進行理解;教學目標為讓學生對最小公倍數、公倍數進行理解,并要求學生在找出兩個自然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可以使用最簡單的方法;教學的內容為小學五年級數學教科書中最小公倍數。而具體的教學過程則分為五個環節,即擴展延伸、構建模型、協作探究、獨立思考、問題情境,如表1所示
通過這種數學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以及全面發展。
總結: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采用協作建模的形式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 穎.小學數學協作建模學習及其任務設計策略[J]. 教育導刊,2010,09:79-81.
[2] 黃 月,崔光佐. 利用認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學數學問題[J]. 電化教育研究,2015,02:104-110.
[3] 孫 穎.基于協作建模的小學生數學學習常規培養策略的探索[J].教育導刊,2011,08:71-74.
[4] 葉萍愷.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2012,04: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