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淑
摘 要:只有實踐,才能檢驗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只有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只有實踐才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數學實踐能力的標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情景;實踐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62-01
一、課堂創設情景解決問題
根據數學課堂時空的受限性,條件的受制性,以及教學活動的獨特性,我們可以斷言,數學課堂里幾乎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性活動。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課堂里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數學課堂里不僅能而且應該成為培養數學實踐能力重要陣地。因為即便沒有真正意義的實踐性活動,但可以創設“虛擬性”的實踐活動,那就是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雖然還是在“紙上”的,雖然還是“假設”的,但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題例教學,解題訓練。——這一點,其實也是當今課堂的“現實”之一。那么在“虛擬性”時間活動中應該注意哪些呢?首先,學生應該基本理解掌握從教師傳授得來的或者從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感悟、總結得來的知識,在此前提下,才可進行實踐訓練。比如要讓學生進行分數除法計算練習,必定是在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探究后總結出“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等于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計算法則后,并進一步強化理解分數除法計算應注意的三方面:被除數不變、除號改為乘號、除數改為它的倒數,之后在進行練習。其二,設置的訓練性題目,要有層次性、綜合性。先講層次性,由難而易,由淺入深,從局部到整體,從分步到綜合,這依然是層次性練習應遵循的不二法則。再講綜合性,這最接近實踐,即便是“虛擬”,也應有實踐的味道。比如教學一年級“生活中的數”,可在課上創設打電話的情境,從而展現出電話號碼、生日聚會上物品的數量、價錢以及參加活動的人數等生活中數的信息,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說一說、猜一猜、算一算”的實踐。這樣的實踐,就進一步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另外,虛擬性實踐訓練時,要面對全體,更要加強對個體的指導,而且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
二、課內教學延伸至課外活動
(這部分哪有講到創設情境在數學課堂中的應該啊!什么是創設情境啊!!要創設哪些情境?創設什么樣的情境?)
并非在作文中才會出現提筆忘字、無話可說,在數學中同樣而且經常地會出現類似的情況。特別是在離開課堂處于純粹的實踐活動中,大部分學生起初都會無所適從、迷惑茫然:要干什么?要應用那些所學知識?要從哪一步做起?要達到什么目的?甚至連所學過的知識也忘得幾乎一干二凈!而如果經常出現這種現象,那么就基本失去了數學活動的意義。因為不能達到培養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目的!出現這種情況,原因較多:既有可能是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也有可能是“虛擬性”訓練偏離了實踐的實際,更主要的原因是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真正意義的具體實踐的次數太少、時間太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的課堂是變活了,可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后,卻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實踐應用局限于老師預設的過程與結果之中,實踐能力發展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余文森語)。因此,把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活動,把解決問題拓展至實際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無比的迫切。所以,是馬還是騾子,要拉出來遛遛才知道。只有實踐,才能檢驗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只有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只有實踐才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數學實踐能力的標準。正是基于這些,在教學完某方面的知識后,需要組織開展一次真正意義臨近于實戰的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完“圓的周長”后,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環形跑道讓他們測量起跑線——還在教室時,那是摩拳擦掌、信心滿滿,可一到跑道,懵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正合其情其景:忘了所學,不知所以!好在基本知識掌握牢固,“虛擬”訓練扎實到位,所以在老師適當的引導下,能準確計算、分工合作,順利完成這一實踐性任務,數學實踐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而在完成“百分率”教學之后,我把學生帶到學校草地進行配制農藥實踐。在面對濃度都為10%、質量均是10千克的兩個半桶藥水(橙汁為藥液,生不知情),在了解把一桶濃度稀釋為5%、另一桶濃度提高為40%的配制要求后,學生基本不再慌場,而能通過分析得出應該運用加水與加藥的策略,再運用所學計算出加多少水和加多少藥,最后計量添加,完成了實踐任務。真正的實踐過程是感性的,學以致用的理念、知識系統的綜合、體驗的緊張與愉悅,那真是“點點滴滴,盡在心頭”。
總之:我們從經驗開始,到實踐中應用,在此過程中去觀察、探究、發現、體驗、感悟,伴隨著愉悅的內化了的收獲,去訓練,去強化,去“虛擬”實踐。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教師也踐行并實現著“培養、提高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教育教學理念。并行而交互的這兩種實踐,正是我和我們的教師們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很美好,現實也很豐滿。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并非靠一種雖然行之有效的宏觀的教學模型就能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 原來情在濃處短,趣于淡處長;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所有的歸納總結,都莫如“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這句話精彩而令人警醒的真正內在含義。
參考文獻:
[1] 劉秀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上旬)》2012年 第11期.
[2] 孫加翠.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差異教學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 200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