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康康
(湖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
從教師角度論生態語境下的信息化教學
鄧康康
(湖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摘要:通過對不同授課教師的信息化使用程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信息技術的引入帶來教師反思增加和情緒飽滿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也帶來實施障礙和發展焦慮的消極影響。進一步分析得出信息化改革還處于初步階段,應該積極調整教師生態位,逐步貫穿信息技術應用和保持能量流動才能使教學改革信息化實現動態均衡發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生態環境;生態位
1研究概述
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高需求和應用英語的困難雙重壓力下,大學英語一直處于改革焦點和先驅。 繼互聯網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分級教學,混合學習的提出和英語教學改革發展,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信息技術為大學英語教育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需求。很多理論性知識在互聯網上都可以自學或者通過搜索獲得,以往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的生態位顯然已不符合現代教育需求,傳統教師主宰課堂的角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教學觀逐漸成為信息化教育新理念[1],而與教師職業發展相關生態研究明顯不足,教師處于何種生態位?是否有重疊?應該如何結合信息技術實施教學?教師情緒和教師反饋如何?信息化教學改革該如何發展?
本研究擬通過問卷及訪談的方式對華中2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授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課后隨訪,基于教育生態學從教師角度來探究如下問題:1)信息技術介入對授課教師的影響?失衡表現在哪些方面?2)信息化教育改革在當前的發展階段?3)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及工具
研究對象是來自華中2所高校的授課教師,共32名??疾鞂ο缶鶎俎r林院校的授課教師,其職稱水平基本一致,均為碩士學歷,基本代表了華中地區大學英語授課教師的水平,具備可比性。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了解信息化教學老師們有何影響并采集他們的基本訴求,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2.2數據收集與分析
調查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式五級量表來考察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影響。問卷設計基于5個變量即: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比率;教師情緒;教學實踐的障礙;教學反思頻度,深度;教師發展焦慮。回收有效問卷32份,并采用SPSS16.0完成數據分析。首先了解教師信息技術在教學環境中的使用比率這一變量。根據信息技術使用比率的差異進行數據分析,將被測教師分為A1、A2兩組,設定A1組使用比率低,A2組使用比率高。分組數據通過t值檢驗,兩組具有顯著差異,分組有效,見表1。
2.3研究結果與討論
在教學反思方面,均值分別為2.701和0.802,p=0.000,反差最大。表明信息技術的引入,在教學反思上的影響最大,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反思的增加。經訪談,信息技術應用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透明化。教師個人的課堂,通過平臺的展示和網絡的共享資源,信息分享,學生傳播,使教師風采充分展現,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堂得到廣泛推廣和傳播,促進了師師間學習交流。師生協作,迸發出更多新觀點,對教師的教學手法有更多反思。此外,各種信息渠道對教師全方位的展現,對教師修為高要求促進教師相互學習以及自身修行。
在實施障礙方面,差異也較明顯。相比A2組(M=1.151),實施較多信息化技術的A1組教師實施障礙較大(M=2.578,p=0.002),遇到較多實踐性困難。反映出新的生態因子進入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后,打破了原有的生態位寬幅,引起生態發展不均衡,表明當前的信息化教學改革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素養,提升技術操作實踐能力,積極轉變教師功能以適應改革的發展。教師生態位是指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教學環境下所占據的地位和發揮的功能[2]。經深入訪談,A1組授課教師反映教材與網絡資源庫生態位重疊,導致資源浪費,教學選材也有些混亂。其次,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度差,教師呼吁對信息技術軟件進行培訓。再次,碎片化知識,尤其是微課應用對學生吸引力大,但選材、制作需要花教師很大精力,配合的解析、互動也非??简灲處熤R功底,教師工作量倍增,壓力非常大。最后,教師由主宰課堂轉為課堂知識協作者,教學手段沒有完成同步協變,不適應信息化教學需求。

表1 信息技術對A1、A2組授課教師影響各變量上的平均分、標準差、相關性及顯著性
A1組較多使用信息技術A2組較少使用信息技術
情緒飽滿方面,A1組雖均值高于A2組,但均分差異并不大,p=0.815,p>0.5,無顯著差異,表明信息技術對教師情緒有一定積極影響。進一步訪談得知,由于信息技術掌握不成熟,思想轉變不夠徹底,教師實施中的障礙會影響教學的情緒。同時,由于信息技術使教學課堂延展到教學生活各個方面,對教師素質要求高,且教學時間、空間均有較大幅度增長,而評教標準、工資待遇并未有相應調整,影響教師積極性。在師生情感粘合度增強方面,A1組高于A2組,表明信息化互動、合作多的學習模式下,有助于師生關系融合。此外,教師學習熱情A1組較A2組更高,表明信息技術的高要求促進教師自我素質、知識提升的需求增加。
在發展焦慮方面,教學實踐中教學策略實施障礙這一變量也呈現出類似的局面,A1、A2組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發展焦慮均值較為接近,均值分別為1.877和1.573,p=.609,p>0.5,表明無論信息技術實施多寡與否,當前的信息時代發展需求對教師功能、地位的挑戰已然顯現,教師對自我認同感減低,對自身前途的擔憂,對未來改革走向的不明都會造成教師焦慮,如圖1。

圖1 各因素的均分分析
總之,根據量表1四個變量的均分,繪制圖1。從均分線性圖(圖1)的走向來看,目前,信息技術對教師帶來的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師積極性,緩解教學情感枯竭并促進教師實踐反思,同時,信息技術由于還在不斷探索和擴展實施階段,很多教師在教學環境中實施還會遇到一定阻礙,并且其未來對教師角色一部分功能的替代已然顯現,教師憂其發展亦情有可緣。說明當前的信息技術實施中,教師生態位還處于失衡調整狀態,并未進入良性循環生態。

表2 A1、A2組授課教師對信息技術適應程度的具體變量
在問卷調查和后期訪談中,A1、A2組授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適應度并不趨同,而是因不同變量而持不同看法(見表2)??梢?,信息技術引入效果對授課教師適應度產生不同影響。引入效果好,則積極影響較多,引入效果差,則消極影響較多。
3結語
信息化技術的引入引起教學生態系統的變化,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生態位,提高技術應用能力,調整教學手段以適應信息技術教學的需求。教師抱著主宰地位不放,會讓教師自身對環境因子的適應閾值逐漸下降,生態幅變窄,生態位下降[3],失去能量交換和流動,最終會導致其生態位的枯竭。此外,課堂生態研究者麥斯肯思所說:“教學研究的生態視角彰顯教學活動的相互聯系和變革單項活動而不改變其他活動的困難?!盵4]反映出信息技術將教學活動、教學反思、教學情緒、自身發展等方面形成的生態鏈關聯,相互影響、制約。陳堅林認為,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三種失調現象:1)低值使用技術(underuse of technology);2)過度使用技術(overuse of technology);3)濫用技術(abuse of technology)[5]。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環境中應該逐步貫穿,輔之以延續性的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使教師掌握信息化技能,并形成主動應用意識。最后,應通過信息技術推動能量流動,以保持教學生態鏈中各個因子的有效活躍度,最終保障信息化改革均衡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莉.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方式變革的趨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8):41-43.
[2] 雷丹.外語教師角色與教師生態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3):59-65.
[3] 劉長江.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與重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4] Muyskens Paul, Ysseldyke James E.Student academic responding time as a function of classroom ecology and time of day[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8,31(4):411-424.
[5] 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校對游星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27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項目:20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178)
作者簡介:鄧康康(1981-),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學法、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5-0088-03